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白河县茅坪镇朝阳村:“一粒米”铺就乡村振兴新“稻”路

在水田里弯腰插秧的柴敦云不会想到,曾经填饱肚子的稻米,如今成了白河县茅坪镇朝阳村撬动振兴的“金钥匙”。从散户零星种植到集体统筹的连片种植,从散卖稻米到延伸出加工产业链,再到孕育出独特的稻耕文化,朝阳村以“一粒米”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种植—产业—文化”的进阶故事。

IMG_256

科技赋能:从散户种植到集体增收

“以前种水稻,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种子靠自留,技术靠经验,遇上虫灾病害就减产,卖粮也没有稳定渠道。”朝阳村五组村民晏忠宪的话,道出了老辈人种稻的难处。

为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朝阳村以党建为引领,推行“村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土地、劳力、技术“聚”起来——村集体统一发放优质秧苗、鱼苗,邀请农技专家指导管护,先后与安康学院、陕西省科技厅合作,划出试验田试种9个新品种,最终筛选出既适应本地气候、又兼具口感与产量的“黄金稻种”。

这种“集体统筹+科技支撑”的种植模式,让土地焕发新活力:2024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200余亩,亩产达1200斤;稻鱼混养模式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更让“一田双收”的生态米卖出好价钱。

“我家5亩地,今年预计能收6000多斤稻子,除了自家吃,剩下的按3元一斤由村集体统一帮卖,比以前自己卖好多了!”晏忠宪的笑脸,是朝阳村水稻种植从“求温饱”到“求品质”的鲜活印证。

产业延伸:从原粮到商品增值

如果说种植端的升级解决了“怎么种得好”的问题,那么加工厂的落地则回答了“如何卖得好”的命题。随着年产300吨的天香禾大米加工厂投产,“一颗稻谷”完成了从“原料”到“商品”的蜕变。

走进加工车间,碾米机的轰鸣声中,金黄的稻谷经过清理、砻谷、碾米、分级、包装等工序,变身包装精美的“天香禾大米”。

“我们根据品质和包装分档定价,普通米3.5元/斤,精品礼盒米能卖到10元/斤!”天香禾米业负责人陈加磊介绍,工厂投产后三个月已售出5万斤大米,不仅消化了全村90%的水稻产量,更让每斤稻谷的附加值提升了2—3倍。

IMG_262

产业链的延伸,让“集体+农户”共享发展红利:村集体通过提供1200平米厂房、协调场地资源,每年获得稳定租赁收益;村民不仅有稳定的渠道交售稻谷,还能在加工厂就近务工。

“现在种粮有农技专家教技术,卖粮有加工厂保价格,还能在厂里打工挣钱,这日子越过越踏实!”村民们的感慨,正是产业链赋能下“人人受益”的真实写照。

文化传承:从农耕用具到智慧启迪

“老师,这个木犁怎么是弯的,‘铁片’也是弯的?”

“这是咱们爷爷辈用的‘曲辕犁’,这下面的‘铁片’叫做犁铧,弯木是为了贴合牛拉的弧度,犁铧做成弧形,牛拉着耕地就会更省力,老祖宗们早把力学原理摸透了……”

6月中旬,朝阳村稻耕文化科普馆迎来首批小游客。茅坪小学的孩子们围着展柜里的传统农具七嘴八舌,目光里是掩饰不住的崇敬。

IMG_265

展厅里,不仅陈列着木犁、竹筛、风车等二十余件传统农具,更通过多媒体生动呈现“从种子到稻米”的完整历程;墙面的时间轴清晰勾勒出朝阳村“散户种植—集体统筹—科技赋能—产业延伸”的发展变迁。

这座利用闲置资源建成的科普馆,不只是老物件的“陈列馆”,还有朝阳村更深的考量。“建馆不是为了摆旧物,是为了留下农耕记忆,让年轻一代知道,这片土地孕育的不仅是丰收的稻穗,更藏着祖祖辈辈的农耕智慧。”村支书柴敦军说。

从“种植”到“产业”,再到“文化”,白河县茅坪镇朝阳村的“一粒米”不仅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更滋养了乡村的文化自信。这条以稻为媒的振兴之路,正让传统农耕焕发新的生机,让乡村振兴既有“形”更有“魂”。(方倩)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