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14日,陕科大希望田野联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南郑区黄官镇探寻竹藤编的经纬智慧与黄酒的时光醇香,解码传统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密码。
竹藤编
指尖经纬,织就民生新图
南郑区黄官镇的竹藤编,是穿越岁月的技艺传承。走访中,“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家庭工坊 + 电商” 模式清晰运转:企业与合作社筑牢 “根基”,统一供应竹藤原料、输出设计方案,派遣技术能手指导编织,划定严苛品控标准。家庭工坊及村民化身 “巧匠”,分散承接编织任务,按件计酬,时间、场地灵活自主,让留守老人、妇女足不出户就能增收。电商平台打通 “销路”,将精美的竹藤器物送往天南海北,破解销售难题。
这一模式实现多方共赢:企业降低集中用工成本,稳定产能保障供应。竹藤编非遗因参与人群扩容,在广泛实践中实现活态传承,更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 “不离乡、不离土” 的可持续增收路径,以竹藤为笔,编织出安稳生活,为黄官镇乡村振兴注入 “指尖动能”。
黄官黄酒
时光窖藏,酿就振兴醇香
黄官黄酒,承载黄官镇千年历史与匠心。踏入黄关厂区,青龙古井诉说传承 —— 源自远古溶洞 “七眼洞” 地下泉脉的井水,是酿酒的生命之源,井前七棵苍劲松柏,暗合北斗七星布局,藏着古人观天酿酒的智慧密码。
在酒文化展厅,黄酒脉络清晰:汉代刘邦赞酒赠银开启佳话,明代黄官酿酒坊以金丝糯米、青龙井水与古法奠基。1986年李光明先生集匠人智慧,用秦岭山泉、富硒糯米等复现古法酿造,让黄酒飘香延续。
酿造车间与品酒环节,尽显黄官黄酒的匠心与独特风味:酿造时严格遵循“夏采曲、秋收粮、冬酿香醪、春出美酒”的古训,经300天双轮发酵后,酒液入陶坛藏于桂花林窖藏,最终酿出琥珀光泽的佳酿。红运黄酒等明星产品坚持0添加,入口先是清雅米香,继而果香漫溢,尾调带着山泉的清甜。正如团队成员张同学所感,这坛穿越千年的黄酒,既酿着黄官镇的历史,也醉着当下的生活,更藏着乡村振兴的深厚底气。
非遗合奏
黄官镇赴振兴征程
黄官镇里,竹藤编的 “指尖经济” 与黄酒的 “时光酿造”,共同诠释 “传承与发展共生” 的深刻内涵。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 “静态标本”,而是融入民生、激活经济的 “动力引擎”:它们让乡土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乡村资源释放价值,促成 “非遗 + 民生 + 振兴” 的良性循环。
陕科大希望田野联盟此次三下乡,见证黄官镇竹藤与酒坛里的 “振兴密码”—— 当非遗扎根乡土、链接民生,便能编织出安居乐业的温暖图景,酝酿出乡村振兴的醇香未来。期待竹藤编、黄酒等更多传统技艺,在黄官镇这片乡土大地持续绽放新彩,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具温度,奏响非遗赋能的动人乐章 。(来源:陕西科技大学“希望田野联盟”)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