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赴陕西山阳”执镜为笔光影寻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山阳县文化馆开启了一场兼具探索与学习意义的参观之旅。此次行程不仅是实践队深入基层、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一步,更是一次非遗文化与青年力量的深度对话。
非遗成果
初步了解
实践队师生踏入文化馆,县文化馆馆长李玲、非遗中心副主任谢军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一场青春与山阳文化的奇妙相遇就此展开。在这片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土地上,文化馆犹如一位深情的文化摆渡人,带着对故土的热忱,将山阳非遗美食与特色旅游文化,化作一段段生动故事,领着大家开启 “解码” 之旅。参观过程中,文化馆非遗干部章艳用细腻又饱含温度的解说,带着实践队成员一步步叩开山阳文化的大门。讲解员像在诉说自家珍贵传承,把山阳县非遗保护的故事娓娓道来:从 2007 年全面普查申报的起点,到如今收获 137 个各级非遗项目的成果,省级 6 个、市级 29 个、县级 102 个 ,这些非遗 “宝贝”扎堆在城关镇、漫川关镇、中村镇周边,单是 6 个省级里,漫川关镇就 “揽” 了 4 类,满满都是当地文化的厚重与独特 。
深入探索
文化馆作为文化展示与传承的窗口,在山阳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带领实践团成员开启山阳文化宝库之旅。在文化馆里,山阳汉戏凭借独特唱腔与表演风格,借由唱词、身段,展现当地人民情感故事,沉淀历史艺术;山阳社火满溢民俗气息,热闹场面背后,是代代相传的民俗传统与集体记忆;山阳特色苞谷酒,从选材到酿造,凝聚匠心,尽显山阳人生活智慧,这些文化元素在文化馆的呈现下,传递地方底蕴。而馆内关联的漫川关镇双戏楼,作为中国唯一联璧式双戏楼,有百余年历史,实践队员此前在文化馆相关引导下,亲见双戏楼,聆听当地人忆历史,它作为古建,承载秦楚交界地南腔北调、朝秦暮楚文化特征,文化馆借由对其文化内涵挖掘与关联展示,让团队触摸到山阳文化的厚重与独特 。
亲身实践
在讲解员章艳引领实践队成员的过程里,文化馆拿出馆藏的十年苞谷酒让成员们品尝 。当醇厚酒香在口中弥漫,十年时光似在舌尖流转。这杯酒,是苞谷在时光中蜕变的见证,也是山阳酿酒技艺代代相传的成果。借由这次体验,实践队成员不再是单纯旁观者,而是成为山阳非遗文化的感受者,而这一过程,也成为文化馆传承、传播本土非遗文化的生动注脚 。
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希望青年学生们在这次旅程中收获的不仅是对山阳非遗文化的认知,更是一份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未来相信他们会将此次的所见所感带回校园,让更多人了解山阳非遗的魅力,而这也正是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 —— 以青年之眼发现文化之美,以青年之力助力文化传承。山阳县的非遗魅力,将在这样的交流与传播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来源: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持镜为笔·光影助农”社会实践团)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