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利县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法官,他手握司法利剑捍卫公平正义,心怀柔软温情守护少年成长,他就是刑事审判庭庭长余传甲。从事审判工作20年以来,余传甲始终坚守岗位、忠诚履职,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与高度的责任担当,先后荣获 “全省法院办案标兵”“全市法院优秀共产党员”“平利县十佳政法干警”“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法官”“安康好人” 等多项荣誉。尤其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他坚持“惩教结合”,秉持“真诚共情、代入关怀”理念,用心修复未成年人心理创伤,助力迷途少年走出人生阴霾、重拾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先后获评“全省法院少年法庭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用实际行动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聚焦审判职能,建立“温情与规则并重”的司法防线
强化组织保障,锻造未保“先锋队”。建立以刑事审判庭为主,家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资深法官协同的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工作专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关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队伍。2024年,由刑事审判庭牵头,重新组建少年法庭,建设法庭阵地,专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刑事审判庭打造未成年人保护法治文化阵地,在少年法庭推行圆桌审判,取代传统审判对抗式布局,利用亲子同室弥合区、心理辅导安抚区等功能区划,营造舒适、轻松的疏导环境。
拓展审判职能,织密关怀“保障网”。积极开展涉未案件庭前调查,扎实落实评估走访,详细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和心路历程,联合父母亲属、司法机关或职能部门开展心理疏导,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同时,定期开展案件回访,做好判后帮教,封存犯罪档案,帮助树立信心,重回社会。针对犯帮信罪的17岁未成年人,他并未就案办案,而是通过对其家庭、镇村进行走访调查,结合其家境贫困、为生计知法犯法的实际情况,判其缓刑,保留学籍,鼓励其发挥所长,最大限度降低犯罪对其人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被告人步入社会开启了新生活,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月入万元,解决了生计问题,也逐渐步入了生活正轨。
延伸审判职能,构建多维度法治关怀体系
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总支部副书记,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利用群众“微心愿”征集需求线索,逐一建立结对帮扶台账,对社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帮助,利用“周末小课堂”给孩子们上好法治课,帮扶成效被《人民法院报》报道。
创新能动履职。充分履行“法治副校长”职责,针对校园欺凌、网络诈骗、安全隐患等问题,推出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普法课程。创新制作法治副校长“联心卡”,为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法律咨询和援助。积极组织“模拟法庭”“法院开放日”“红领巾法学院”“天平护航 与法童行”等法治宣传活动,融教育与警示为一体,呼吁师生共建法治、和谐、平安、稳定的校园环境。
聚焦问题治理,形成“司法建议+协同治理”闭环
开展专项治理。通过案件审理,他及时捕捉未成年人案件背后潜藏共性问题,从“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法律宣传”“深入线索核查”“加强校园周边安全”“重视家校合作”等方面,对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针对案件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等,联动相关部门开展治理帮扶。
强化司法协同。在未成年人案件审理中,加强与未保办、法律援助中心、妇联、教体等部门协作,做到惩教结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同频共振。如多次犯盗窃、抢劫罪的16岁未成年人沈某某,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其行差踏错,为开展挽救,他多次到未成年人家中、看守所、村委会、被害人家中走访,做赔偿、谅解工作,关注未成年人思想动态,为补齐被害人损失,又积极协调司法救助政策,取得被害人谅解,最终通过感化教育,沈某某认识到自身错误,积极接受改造,树立生活信心。
“司法的力量不仅是惩治犯罪的利剑,更是挽救灵魂的良药;法治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判决书上,更流淌在判后的司法守护中;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不仅是法院的职责,更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 这是余传甲常挂在嘴边的话。未来,他将继续坚守审判岗位,在能动创新与系统预防治理中不断延伸司法触角,用法治的力量与温情,守护更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让司法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之路。(罗筱晴)
责编:张颖
编辑:雷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