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生态环境局获“榆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榆林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以系统思维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铁腕”手段严守生态鲜明底色,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一幅天蓝、水清、土净的绿色画卷在榆林徐徐展开……
蓝天碧水 见证生态之变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1—7月,榆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3.47,同比改善12%;优良天数累计163天,同比增加1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稳居全省首位,同比锐减24.1%,其余五项主要污染物实现“四降一平”态势,PM10、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同比分别改善16.7%、0.6%、9.4%、16.7%,SO₂浓度与去年同期持平,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全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黄河干流榆林段水质稳定提升,无定河、大理河等主要支流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沿岸湿地成为候鸟们的栖息乐园。从城市景观水系到农村灌溉沟渠,水质的改善不仅保障了饮水安全,更激活了榆林市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多种新兴业态,将“水润驼城”的愿景步步转化成为现实。
(榆林神木红碱淖湿地两岸,一片“万物共生”的和美景象。)
固废整治 矸石变废为宝
面对能源产业发展伴生的固废治理难题,榆林市以固废综合利用攻坚战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治理新路。上半年组织召开市县现场会、联席会7次,层层压实责任,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项目建设领域,“市委20件大事”涉固废任务有序落地,泰达煤化项目投产,科立科盈项目调试,华电榆横清理矸石232万吨;三大煤企充填项目加速推进;矿坑回填路径创新,全市30个回填点位规划落地,7个项目方案获批,2个已投运;同步推动45家煤矿配套充填设施建设,7家建成投用。
针对榆林市煤炭行业固废突出问题,7月14日,榆林市固废综合利用攻坚专班办公室印发《榆林市打击煤矸石乱倾乱倒非法处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榆林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委政法委、检察院、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及公安局等23个县区部门开展煤矸石“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保持固废执法“高压”态势。
(榆林榆溪河生态长廊一景。)
利剑斩污 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市生态环境系统聚焦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赋能与部门联动,以“零容忍”态度,严守榆林“生态红线”。
(榆林城市公园。)
全民共治 汇聚绿色动能
为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守护生态屏障,榆林市创新推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机制,鼓励市民化身“环保卫士”,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举报范围聚焦多个重点领域,包括企业未批先建、未验先投,偷排、直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弄虚作假、无证排污、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及其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奖励实行分级制度,按线索价值和查处结果分为三级。同时为方便群众举报,榆林市开通多元渠道,可通过拨打“榆林市12345便民热线”“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平台”或“陕西省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系统”在线提交、信函邮寄至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或各分局,或直接到上述单位来访反映。
(榆林女子民兵治沙连花海。)
面对生态环境舆情,榆林市构建高效响应机制,专班统筹、宣教牵头、执法快处。针对网民监督,主动沟通、公开整改,不回避问题、不遮掩短板,第一时间建立与监督者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将网民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纳入台账管理,实行“清单化推进、销号式落实”,将“舆情压力”为“治理推力”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果回应民生关切。
榆林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深化四方协同,以创新执法监管(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严打环境违法,以精准联动(属地+部门)化解风险、攻坚突出问题,以阳光公开(主动发布环境数据与整改进展)回应关切,以监测前置(联动网信7×24小时全网巡查)防范次生风险,全力构建开放共治新格局。从蓝天碧水的生态改善,到固废治理的创新突破;从法治保障的严格执法,到全民参与的治理实践,榆林正以铁腕治污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征程上稳步前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坚实的“榆林力量”。(李嘉怡)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