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志丹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五项”举措,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深走实,在黄土高原上绘就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
坚持科学规划,做好“水资源”利用文章。注重总体规划。坚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全面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主要河流“一河一策”“一河一段”方案,完成境内33条河流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划界工作,编制3条主要河流和义正川、吴堡川等6条支流水域岸线保护与规划。注重科技支撑。立足县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积极引入高效灌溉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模式,提升了农业产业用水效率,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注重节水利用。加强对企业用水的监管,严格控制取用水量,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倒逼企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节水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节水设备,特别是对于用水量大的企业,要求建立完善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精准施策,做好“水环境”治理文章。提升河道综合治理。对县境内北洛河、周河、杏子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开展全面排查,常态化推进河湖“四乱”整治、碍洪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清理河道内的垃圾、淤泥和障碍物,通过清淤疏浚,3条主要河流断面生态流量均达到标准,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升城区污水治理。加大对城镇污水的治理力度,有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逐步构建“收集—处理—回用”的闭环体系,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利用能力。目前,全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到95%以上。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聚焦农村水环境治理,持续强化污水处置能力建设,在乡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从源头上解决农村污水乱排乱放、污染河道沟渠的问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筑牢县域水环境安全防线。
坚持全域推进,做好“水生态”保护文章。突出系统治理。对县境内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科学划定保护区,在保护区周边设立醒目标识和坚固界桩,出台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保护区内开展可能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活动。突出生态修复。持续强化对水源地周边的环境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万无一失。同时,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因地制宜种植各类水源涵养林,通过植被的自然修复与人工培育相结合,不断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稳固水生态系统的根基。突出群众参与。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为契机,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多形式组织开展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母亲河、公众开放日等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生态保护工作,持续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源头防控,做好“水污染”防治文章。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精准施肥,降低水肥的流失量。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引导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确保其正常运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狠抓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着力加大垃圾处理力度,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通过规范分类标准、完善处理设施等举措,提升垃圾处理效率。推动可回收物再利用、厨余垃圾资源化等技术应用,从源头减少垃圾污染,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坚持固化机制,做好“水责任”落实文章。强化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各级河长积极履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今年以来,调整落实县级河长15名、镇级河长22名、村级河长74名,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分办、督办职能,确保治水责任层层传递。强化协同联动。为破解跨区域、跨部门治理难题,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职责分工,推动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合力。强化督帮问效。全县加强督帮考核,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确保“水责任”落地见效,扎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石欣东)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