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卫生健康

紫阳县中医医院开展“我想更懂你” 角色转“患”共情体验活动

为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日,紫阳县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精心组织一场“我想更懂你” 角色转“患”共情体验活动,让医护人员模拟“患者”,体验“被护理”的感受,感患者之所感,想患者之所想,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安心、贴心、暖心的优质服务。

火针与针刺:从“紧张”到“共情”

“当我躺上治疗床,灯光暗下,心跳不禁加快,我下意识攥紧了床单。”参与体验的护士小陈回忆道。当医师的手轻轻触碰到皮肤时,一阵类似“蚊叮”的刺痛一闪而过,紧接着酸、麻、胀、痛的感觉顺着经络慢慢扩散开来,那一刻特别理解患者说的“怕疼又盼好,既担心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又期待能缓解病痛。”

IMG_256

以往为患者操作时,医护人员更关注手法精准度,却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感受。此次体验后,科室医护人员决定在今后开展火针、针刺治疗前,会多花两分钟时间和患者聊聊治疗原理,操作中用“现在会有点酸胀,是正常反应”等话语及时安抚,起针后也会细致查看皮肤状况,用更耐心的陪伴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火龙灸:在艾草香里,体会“暖到心里”的治愈感

“刚开始只觉得后背有点温温的,没想到越往后越舒服。”医师小杨体验的是中医适宜技术火龙灸,当艾绒被点燃,温热的气息透过灸布慢慢渗入脊背,没有灼烫的刺痛,反而像裹了床晒过太阳的棉被,暖意从脊椎蔓延到四肢,“艾草的清香飘过来时,整个人都放松了,汗细细密密渗出来的瞬间,突然懂了患者说‘暖到心里’是什么感觉。”

IMG_259

作为科室的特色理疗项目,火龙灸深受慢性疼痛患者青睐,但部分患者因担心“烫伤”而心存顾虑。此次体验后,医护人员优化了服务细节:治疗前会提前调试艾绒温度,用手背试温后再为患者敷上灸布;治疗中每5分钟询问一次“温度是否合适”,及时调整艾绒用量;治疗结束后,还会详细叮嘱患者“2小时内别碰凉水、当天别吃生冷食物”,让人文关怀从治疗延续到护理全程。

中医拔罐:亲尝“揪紧的疼”,更懂“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以前看见患者拔罐时喊疼,总觉得是太敏感,直到自己体验才知道,那种揪着皮的疼是真的。”护士长的体验感受格外深刻。当透明火罐接触皮肤的瞬间,冰凉的触感让人一激灵,紧接着罐体吸紧皮肤,肌肉被轻轻揪起,初期的不适感让她忍不住想动,大概过了30秒才慢慢适应,这时候才明白,为什么有的患者会说罐口处好紧。

拔罐虽操作简单,但患者的体质、皮肤敏感度不同,感受也大相径庭。此次体验后,科室决定根据患者体型调整罐的大小;留罐期间每2分钟观察一次皮肤颜色,及时询问是否有不适。遇到皮肤敏感的患者,适当缩短留罐时间,从源头上防范晕罐、烫伤等风险,让“安全”贯穿治疗全程。

中药涂擦:为“冰凉的药液”加热,让护理多份温度

“药液刚敷上时,一股凉意像划过皮肤,下意识就把肩膀缩了起来。”护士小甘的体验,让她想起以往患者常说的“这个药好冰啊!”以前总因忙碌忽略这个细节,觉得药效到了就行,直到自己成为患者,才懂那份冰冷带来的不适。

IMG_261

体验结束后,科室立刻调整了中药涂擦的流程:提前将药液放在微波炉中加热至37℃左右以接近人体体温从而减少冰凉感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对于怕凉的老年患者,还会在涂药后盖上薄毛巾保暖。小事见真心,我们多做一步,患者就能少一份不适。

此次“角色互换”活动,不仅是简单的体验,更是医护人员跳出专业视角,站在患者立场审视服务的自我革新。从关注治疗效果到兼顾患者感受,从重视操作规范到优化服务细节,每一个调整,都源于“感患者之所感”的共情。未来,紫阳县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将把“角色互换”作为常态化活动,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体验诊疗流程,收集患者视角建议,持续优化服务,以亲身体会为患者送上更专业、更贴心、更有温度的中医护理服务。(杨忠琴  郭  羊)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