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胸痛中心凭借多学科协作的“生死时速”,将一名50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 “电风暴”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经过5次电除颤、持续心肺复苏及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不仅脱离生命危险,更在术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标志着中医医院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水平迈上新台阶,也为更多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生死抢救:1小时与死神的“拉锯战”
50岁的张先生(化名)有20年吸烟史,发病当日突然出现剧烈胸痛,伴随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家属察觉异常后立即拨打120,将其紧急送往该院急诊科。患者刚抵达急诊科,胸痛症状骤然加剧,随即失去意识、四肢抽搐,心电监护显示室颤(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无法有效泵血)。
“立即胸外按压!准备电除颤!”急诊科团队第一时间启动抢救预案,立即心外按压及电除颤,患者短时间内反复室颤,出现“电风暴”(24小时内室颤发作≥3次),团队先后进行5次电除颤,并持续高质量心肺复苏及药物治疗(标准药物治疗)。
在患者血压极不稳定的情况下,胸痛中心团队争分夺秒行急诊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这正是引发“电风暴”的根源。介入团队迅速植入支架,当血管恢复TIMI III级正常血流时,监护仪上的心律终于趋于平稳,这场与死神的 “拉锯战”,以医护人员的胜利告终。
术后康复:从“濒危”到“重生”的蜕变
抢救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精细化管理同样重要。患者术后被转入ICU严密监护,24小时内未再出现心律失常,重症医学科同步启动的ECMO备用方案,也为防范循环崩溃风险筑牢“安全防线”。
家属回忆起抢救时的场景仍难掩激动:“当时医生说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可他们没放弃,一次次除颤、按压,硬是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了,这就是奇迹!”
2天后,患者转入心病科普通病房,进行规范用药和心脏康复计划,2周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心功能已恢复正常,无任何术后并发症,从卧床监护到自主行走,再到逐步恢复日常活动,患者不仅能正常饮食、休息,更能胜任工作任务,他笑着说:“现在散步、上班都没问题,一切正常了!”
心病科主任毛艳阳介绍
“急性心梗合并电风暴的患者死亡率极高,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100%,院内死亡率亦高达60%-80%。这次能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关键在于‘早期电除颤+持续胸外按压+快速血运重建’的三联策略,更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无缝衔接,而此次救治中,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效率正是‘破局关键’——首先是急诊-心病科-导管室联动,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各科室无需反复交接,凭借胸痛中心的标准化流程,实现‘患者未到,设备先行’;其次是重症医学科提前介入,ECMO备用方案同步启动,为抢救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提供保障;最后是术后多维度管理,通过药物干预、重症超声监测、心脏康复指导,形成‘抢救-监护-康复’的完整闭环,正是这环环相扣的协作,才让他们在极高的死亡风险下,成功挽回了患者的生命。”
科普延伸:这些信号要警惕,预防比救治更重要
胸痛中心团队温馨提示:急性心梗合并“电风暴”虽凶险,但早期识别、科学预防可大幅降低风险。
凶险性认知:急性心梗合并室颤的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一旦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需立即拨打120并进行心肺复苏;
预警信号:心梗后若频繁出现“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可能是“电风暴”的前兆,需紧急就医;
预防要点: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戒烟限酒(本例患者20年吸烟史为重要诱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
术后管理:心梗患者术后必须严格戒烟、规律服药、定期随访,这是预防复发的 “关键防线”。(孙莉)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