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蓝田县中医医院脑病科凭借中西医深度融合的救治模式,成功为七旬老人夺回“心”生。
警报拉响,生命垂危
监护仪刺耳的报警声划破病房的宁静,78岁的刘老先生半卧在病床上,面色青紫,大口喘息着,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胸腔深沉的哮鸣音。三天前,一次寻常的散步竟成了噩梦的开端——心慌、胸闷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夜间无法平卧,咳嗽、白痰不断,虚弱的身体被冷汗浸透。入院后急查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凝血,血同型半胱氨酸,B型前脑尿钠肽,D-二聚体定量检测均提示显著异常。经全面检查发现,老人除了慢性心功能衰竭急性加重、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肺部感染、还伴有致命性高钾血症等诸多问题,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回溯:四十缠斗,沉疴难愈
刘老的“心病”已纠缠整整四十年。四十余年前,不明原因的心慌、胸闷、气短首次造访,活动后尤甚,虽无典型心绞痛,却如影随形。冠心病的确诊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尽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螺内酯等药物,但病情始终反复,宛如在泥泞中跋涉,一次次入院治疗成为常态。
更令人忧心的是,8年的2型糖尿病如附骨之疽,血糖控制始终不佳,为血管病变埋下更深隐患。入院前影像检查(头颅CT、胸部CT)已清晰描绘出身体的满目疮痍:腔隙性脑梗、脑萎缩、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显著的心影增大、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纵隔淋巴结肿大、右侧胸腔积液……这不仅是心脏的危机,更是全身多系统崩溃的前奏。
诊断:抽丝剥茧,锁定“元凶”
结合详尽病史、体格检查及海量辅助检查,臧向博主任医师和主管医生刘琳副主任医师带领脑病科医疗团队迅速做出精准判断:
核心战场: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功能IV级 – 最严重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
致命威胁: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肺、肾等)、肺部感染、右侧胸腔积液、高钾血症(危急值!)
基础与协同:2型糖尿病(控制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腔隙性脑梗死、低钠血症
D-二聚体的显著升高如同一盏刺眼的红灯,警示着肺栓塞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巨大风险,为治疗决策增添了严峻的复杂性。
救治:多管齐下,力挽狂澜
减轻心脏“重负”:
强效利尿: 静脉应用呋塞米,迅速排出体内潴留的液体,减轻肺水肿和心脏前负荷。同时严格记录出入量,动态监测电解质(尤其警惕低钾、低钠)。
强心“引擎”: 谨慎使用多巴酚丁胺强心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提升泵血效率
扩张“管道”:甲磺酸酚妥拉明静脉用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疏通生命“河渠”(抗凝防栓):
鉴于D-二聚体显著升高及心衰、卧床状态带来的高凝风险,在严密监测凝血功能(APTT, INR)下,启用利伐沙班片进行抗凝治疗,防范致命性肺栓塞或血栓形成。
扑灭肺部“烽火”(抗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及可能的病原学推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菌覆盖),经验性选择广谱抗生素(头孢他啶)。
化解“电风暴”(降血钾):
驱动钾内移:胰岛素+葡萄糖静脉滴注,促进血钾向细胞内转移。
促进排泄:呋塞米、氢氯噻嗪利尿排钾。
改善心肌代谢/供血/降耗氧,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低钠)、控制血糖、降低尿酸、改善肝肾功能,管理同型半胱氨酸等。
中医治疗:患者气喘,不欲饮水,喜热饮,舌淡胖,苔少,脉沉细,臧主任通过细心辨证,确定为心肾阳虚,给予大剂量附子回阳救逆,通过中西结合治疗,患者效果非常明显。
中医适宜技术:
穴位注射:以维生素B12 双合谷、双足三里穴位注射以益气通络。
耳穴疗法:取心、脾、肝、肾按压,以益气养心,补益肝肾。
中药贴敷:以麸炒枳实、醋香附、木香、乌药、大腹皮、鸡血藤调糊状以壮骨麝香止痛膏涂贴于心腧、膻中以调节脏腑,增强益气、养心通络之能。
曙光:指标逆转,生机重现
在主管医生刘琳副主任医师及医护团队昼夜不息的守护和精准治疗下,生命的转机悄然降临:危急值警报解除,症状显著改善。
警报解除,生命重燃。这场跨越“危急值”的保卫战,是蓝田县中医医院脑病科团队协作的胜利勋章,更是对生命顽强与医者担当的最高礼赞。敬畏生命,守护不息。本患者之所以有这样明显的效果,主要在于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的体现。(供稿:蓝田县中医医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