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策部署,紧扣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建设,从注重政治引领始终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注重宣传教育坚决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注重民族经济持续夯实经济社会基础,注重交流交融不断推进多元一体发展,注重依法治理有效维护安全稳定环境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引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奋力开创江口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注重政治引领,始终把握正确前进方向
在政治上坚定维护主线、思想上时刻树牢主线、实践中有效推进主线,确保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坚持主线统领。镇党委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内容,在中心组理论学习上重点安排,纳入党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同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体安排、一体推进。
明确发展目标。围绕工作主线明确工作思路,坚持“红色旅游名镇、民族经济强镇、生态产业大镇、区域中心重镇”发展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转化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成果。
夯实工作责任。落实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全过程。结合干部大讲堂、干部例会、各类培训会议,组织开展专题宣讲、知识测试。注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发挥少数民族参政议政作用,组织分管领导、各村(社)党支部书记积极参加各级培训班,提高镇村干部能力水平。
注重宣传教育,坚决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深入挖掘江口文化中的民族元素,强化各族群众的共有文化记忆和共同精神价值,引导各族群众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挖掘历史文化。江口史称东江口,始于秦末汉初。因江河发源于秦岭主峰太白山之东,出口处在此与洵河汇集,故称“东江口”。子午古栈道穿境而过,历来一直是关中联通巴蜀的重要交通要道,湘鄂粤及赣闽移民曾在这里交汇,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如今的江口,汉族、回族为主体,还有少量苗族、藏族、彝族、壮族等。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讲好江口故事,让历史发声、让文化说话,系统讲述和展示江口各族群众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历史根脉。
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运用江口烈士陵园、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等5处红色资源,在党的生日、国家公祭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固本培元作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周”“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月”等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增强自觉认同、自觉融合、自觉适应意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增进文化认同。着眼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创新方式讲好群众身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注入灵魂。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常态化组织开展庆“三八”“七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示范宣讲、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巾帼标兵”等评选活动,紧盯节庆、假日等组织开展“全牛宴”、“江口集市”、“龙飞狮舞闹新春”、“猜灯谜闹元宵”、“民族特色美食节”、“民族团结运动会”、“烧烤音乐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着眼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使用,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做到语言通、信息通、情感通、心灵通。
注重民族经济,持续夯实经济社会基础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纽带、以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为载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有效推进民族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共促产业发展。坚持农林产业发展围绕生态旅游出产品、绿色工业围绕生态旅游上规模、三产围绕生态旅游优服务,为各族群众熟练掌握先进生产方式、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本领、共同就业创业提供广阔舞台。累计培育市级园区3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县级园区7个,新增市场主体88个,板栗核桃建园面积达5万亩,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地存达50万窝。粮食安全有效保障,鲜食玉米、羊肚菌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投产运营的陕西欧西克电子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稳定就业达120人,2023年产值达3528万元,被认定为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和陕西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冷水山居精品民宿、菜籽岭田园综合体、东江岖幽谷田园综合体民宿项目加快推进。合兴牧业成功注册“向云树”牛肉商标和“绿农益”有机肥商标,肉牛养殖产业链逐步形成。江镇村民族特色食品加工厂、新庄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现运营,2类食品通过SC认证。通宁工艺品有限公司、秦府庄原商贸有效壮大发展促群众增收。
共融镇村生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各族群众融入镇村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全镇1所中学、3所小学、3所幼儿园均衡发展,全面落实“雨露计划”、“两免一补”等优惠措施。加快建设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按时兑现残疾补助、高龄补贴、低保、特困供养、优抚、临时救助等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切实抓好应急物资发放、伤残人员、五保人员等农村特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创建省级公共服务示范镇,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基础保障。开展“江口回族镇特色餐饮店”授牌活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完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创建任务。
共建和美乡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三拆三清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垃圾、污水、厕所治理,健全落实村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完成县级示范村创建2个,“五美庭院”50户目标。加快推进江口集镇改造提升、沙金路改造、旬河防洪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城乡面貌。用好少数民族发展扶持资金,加快推进江口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综合体建设,保障鲜食玉米产业园、中药材加工园、猕猴桃种植基地等顺利运行,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各族群众利益共同体。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开展秦岭“五乱”排查整治,93名生态护林员、28名天保护林员和29名河长认真履职,守护一方水土,做好秦岭卫士,共同建设和美乡村。
注重交流交融,不断推进多元一体发展
持续抓好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倡导推行互嵌式居住结构,大力营造镇内外交流合作环境,有效推动各族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交往交流交融。
抓好创建工作。以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坚持系统谋划、全域推进、全民参与、创新实践,不断擦亮“多彩江口 魅力回乡”品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迭代升级,形成各族干部群众自主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局面。
营造交融环境。倡导推行互嵌式居住结构,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发挥“文旅+”的带动作用,策划组织举办文旅活动,以子午古栈道遗址、盐店街、狮子桥、大夫第、江口烈士陵园、农协会革命遗址等为支撑,培育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路线。持续深化“苏陕协作”,深入推进与金坛区金城镇、西城街道的交流合作,加快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转变、由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由单向援助向合作共赢转变,切实把对口帮扶工作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性工程。
夯实基础工程。巩固好江口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点学校”创建成果,通过“理论宣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模式,持续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织镇内各学校开展交流互鉴活动,着力培育爱国爱家、担当奉献的时代新人。深化“321”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两个全覆盖”群众工作法,不定期深入群众进行走访,深化党委政府与各民族群众的联系。落实专人负责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等工作,举办江口籍在外优秀务工人士座谈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注重依法治理,有效维护安全稳定环境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推动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民族宗教工作的水平。
抓好政策法规培训。在广大干部中开展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教育引导镇村干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高镇村干部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树牢底线思维,统筹好稳定、发展、治理的关系,时刻绷紧民族宗教领域安全这根弦,牢牢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做好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工作,切实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规范宗教场所管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对5座清真寺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按照“六个管好”要求,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促进民族宗教领域风险有效化解。(王培旭)
责编:张颖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