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质量发展

石泉:发展蚕桑产业 编织“一带一路”上“绿色丝绸”新纽带

2025年10月25日,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在陕西杨凌举行。省长赵刚,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江文胜,副省长、安康市委书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武文罡出席会议。本次会议以“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业官员、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代表。石泉县作为中国蚕桑产业的重要代表受邀参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阮俊虎教授在会上以“后稷农业大模型“为题展示了石泉县蚕桑养殖全流程的数智化服务,并分享了石泉在蚕桑产业现代化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实践成果。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因“一带一路”倡议而焕发全新活力的今天,源自“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的陕西石泉蚕桑产业,已超越传统农作的范畴,正以其独特的产业模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绿色的发展理念,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一条“绿色丝绸”新纽带。

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从“出土金蚕”到“活态名片”

石泉县曾出土汉代鎏金铜蚕,是汉代丝绸业繁荣和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物证。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使石泉蚕桑产业自带“丝路基因”。在“一带一路”强调“民心相通”的背景下,石泉蚕桑已不仅仅是一个农业产业,更是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通过文化交流、旅游体验(如蚕桑文化节、丝绸工业旅游),石泉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述着中国丝绸文明的悠久故事,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为经贸合作铺垫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分享中国智慧与石泉方案

石泉在蚕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集约化经营,到智能化养蚕、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科技创新——正是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国家所亟需的实用技术。石泉的实践成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通过在上合组织等框架下的圆桌会议、技术培训与考察交流,石泉正将这套成熟的产业模式向中亚、东南亚等具有相似产业条件的国家和地区输出,助力当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减贫与乡村振兴,体现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

“一带一路”倡议高度重视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石泉蚕桑产业完美契合这一理念。其推行的生态桑园、蚕沙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如制作有机肥、开发生物质能源),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生态循环系统。这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绝佳的范本。石泉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一条绿色的“新丝绸之路”完全可以被编织出来。

商贸与产业链合作的推动者

随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完善,中欧班列等贸易大动脉为石泉蚕桑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高品质的“石泉蚕丝”及其深加工产品(如高端丝绸制品、桑葚食品、桑叶茶、蚕丝蛋白化妆品等)得以更快捷、更低成本地进入中亚、欧洲市场。同时,石泉企业有望与沿线国家在桑树种植、缫丝加工等领域开展投资与合作,实现产业链的跨国布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共同的市场优势,促进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

石泉蚕桑产业,以其历史的厚度、科技的硬度、文化的温度和绿色的纯度,多维地融入了“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它不再仅仅是陕西的一个地方特色产业,更是“一带一路”故事中一个生动而具体的篇章。它象征着古老的丝绸文明在现代条件下的创新性传承,展示了中国通过分享自身发展经验,与沿线国家共同绘制“美美与共”发展画卷的真诚愿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合作走向深入,石泉这颗“金色蚕茧”必将孵化出更多的国际合作成果,继续为这条繁荣之路编织出更加绚丽的经纬。(马祥伟)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