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北矿业亭南煤业公司(以下简称:亭南煤业公司)蔡建建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场景令人振奋:矿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图前围满学员;智能化装备模型有序陈列;创新成果转化流程图清晰展示着“创意孵化-项目攻关-应用推广”的完整路径……
近年来,亭南煤业公司锚定“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目标,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激活基层创新动能、深化产学研融合等举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跃升。
他们以创新工作室为重要依托,充分发挥劳模工匠以及高技能人才在创新创效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化创新工作室孵化建设,从组织架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资金帮扶、项目支持上进行精准指导,确保每个工作室都配备功能齐全的工作场地、办公设备和硬件设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创新课题和攻关项目,让创新工作室变成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截至目前,该公司建成了以高技能人才、劳模、研究生等命名的7个创新工作室,共完成各类创新项目260余项,获得新型实用专利132项,获得三等奖以上创新成果86项。
“开机过程中,一不留神就造成电缆挤压或者扯拽,一个月下来,电缆得来回修补好几次。不但影响了掘进效率更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谈及综掘机机后电缆管理难题,该公司综掘二区生产班班长宋贤志很是烦恼。针对这一难点,该工区充分激发群众创新活力,组织技术骨干成立创新小组。经过数十次头脑风暴、精密设计与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综掘机电缆移动装置。据该工区区长韩应国介绍,该装置通过可调节式固定架与综掘机实现柔性连接,能够与设备同步移动。其内部创新设计了电缆收纳系统与导向机构,借助滑轮组的力学优化和缓冲部件的弹性支撑,确保电缆在移动过程中受力均匀。同时,装置与电缆接触部位全部采用高分子耐磨材料,从根本上杜绝了电缆外皮磨损问题,使电缆使用寿命延长近两倍。
该公司大力支持一线职工立足岗位开展技术革新,通过搭建“小改小革”创新平台,涌现出一大批源自生产现场的实用型创新成果。这些“五小”成果以低成本、高效益、易推广的特点,不仅降低了材料消耗和职工劳动强度,更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据统计,在西北矿业第二届科技大会群众性创新评选中,该公司斩获“五小”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
“我们和外部专家学者一起研发的《复杂地层定向钻孔施工工艺》,使钻孔合格率达到95%以上,目前已在西北矿业所属4个矿井推广应用。”该项目主创人王海平向笔者介绍道。
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该公司认真落实山东能源集团“双招双引”工作部署,坚持内培与外引并重,健全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体制先进、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坚持长期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煤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引进行业前沿技术,研发适应矿井地质条件的新技术,形成“院校出智-企业搭台-项目落地”的协同模式,让矿井生产更安全高效。同时强化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将懂技术、有经验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创新达人”请上讲台当老师,为职工讲技术、传经验,通过“点对点”指导、“面对面”培训、“手拉手”帮教,不断提升内培水平。
其中,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的“基于定向钻孔技术低渗透煤层高效立体抽采工艺及应用”使瓦斯抽采效率提升40%以上;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进行的“彬长矿区沿空掘巷掘锚一体快速施工技术”使掘锚一体机掘进效率提升30%。
“我们将持续聚焦安全生产中的各类问题,立足现场实际,积极引导全员发挥聪明才智,开展好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科技创新动能。”该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文说。(来源:西北矿业亭南煤业公司)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