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法律知识都不懂,但你们今天来到社区为我们解决纠纷的心意我实打实地感受到了,非常感谢你们帮我们解决房屋漏水这个烦心事。”吴某说道。
4月17日,石泉法院后柳法庭通过“巡回审判+综治中心”的形式成功调解了一起困扰两户居民数月之久的房屋漏水纠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智慧。
房屋渗水引发“邻里结”
原告刘某、被告吴某为上下相邻房屋所有权人。2023年,家住2楼的刘某发现家中卫生间天花板腐蚀、霉烂,刘某认为可能是吴某家的厕所防水未做好,双方多次商量无果。眼看房屋越漏越厉害,无奈之下刘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楼上被告履行维修义务或赔偿损失。
三步破局促成“邻里和”
破僵局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研判案情,认为该案系邻里纠纷,案件性质特殊,案件的妥善处理对该社区邻里关系起到示范作用,遂决定在原被告所在地的社区调解室设立巡回法庭。
综治中心与群众联系密切,拥有群众基础好、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承办法官积极与综治中心联系,对该案的具体情况进行沟通,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
察实情
为避免双方情绪过于激动、矛盾进一步激化,也便于确定财产损失,于是承办法官邀请人民陪审员、综治中心相关人员及一位熟悉房屋漏水防水的装修师傅上门对房屋进行现场勘查,采取现场拍照、实地丈量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确定漏水位置及原因,全面、直观地了解纠纷发生的详细情况。
促调解
在详细查看房屋漏水点和经济损失情况后,承办法官开始从情理与法理上做双方的疏导工作,告知双方当事人漏水案件大多需要启动司法鉴定程序,司法鉴定费用较高、耗时较长,不仅会增加双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快速解决房屋漏水问题和邻里关系修复。在法官、人民陪审员和综治中心相关人员耐心地分析利弊后,原被告双方愿意各退一步,达成一致调解意见,一场可能会耗时费力的纠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
法官说法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300年前,“六尺巷”的故事成为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其中蕴含的亲仁善邻的品质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代代相传。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逐步提高,邻里之间的纠纷也随之增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相处多年融洽的邻居可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融洽的邻里关系对于和谐社会构建至关重要。
房屋漏水问题一直是困扰邻里关系的大问题,此类案件中,通常争议比较大的是房屋漏水原因及造成损失的责任划分。在发生此类房屋漏水问题的第一时间,相关业主、物业公司及开发商应共同查找漏水点进行修复并采取排水抢救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然后就修复、赔偿事宜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在协商过程中存在争议,可以邀请物业、居委会等第三方进行调解。第三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如果通过协商和调解无法解决纠纷,受损业主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诉讼中,之前留存的照片、视频、维修记录等证据将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司法鉴定费用普遍较高,遇纠纷时应理性解决,避免不必要的鉴定支出。
这只是石泉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践行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一个缩影,目的在于将各种矛盾化解在最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现场勘查、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的方式,不仅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还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真正做到了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赵宇)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