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民主法治

洛南检察:以案为鉴,远离网络贷款帮信罪陷阱

在数字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网络贷款悄然伸出了隐匿的“触角”,稍有不慎,便可能将人拖入违法犯罪的泥沼。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洛南县人民检察院的视角,看清这一罪案背后的重重迷雾,学会自我守护。

案例直击:“馅饼”变“陷阱”

小张(化名),一名刚踏入社会、怀揣梦想却手头拮据的年轻人,在网上搜索贷款信息时,被一则“无抵押、极速放款、高额额度”的网贷广告吸引。广告宣称,只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简单操作几步,就能轻松拿到几十万元贷款,解燃眉之急,甚至还有额外“佣金”可拿,美其名曰“协助走贷款流程手续费”。

小张心动不已,未加思索便按对方要求新办了两张银行卡和手机卡并进行绑定,同时开通了网银和手机银行,一起寄给了所谓的“贷款专员”,满心期待巨款入账。殊不知,几天后,他的手机被陌生号码打爆,银行账户也因异常资金流动被冻结。原来,这些银行卡被犯罪分子用于电信诈骗赃款转移,受害者们的血汗钱经此分流洗白,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公安机关迅速侦破案件,小张作为提供关键账户的人,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依法逮捕,曾经的壮志雄心瞬间被冰冷手铐击碎,大好前程蒙上厚重阴霾。

法律剖析:无知不是“挡箭牌”

在这起案例中,小张满心委屈,辩称自己只是想贷点钱,不知背后竟是犯罪勾当。可法律条文明晰如炬,“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重点在于“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予以协助。这“明知”并非仅指确切知晓犯罪细节,像小张遭遇的情形,异常轻松获利承诺、违背常规贷款流程,无需信用评估、不见面审核,却执着索要银行卡、身份证等信息用于不明转账操作,种种迹象已足以拉响心中警报。只要当事人主观上故意忽视风险、闭眼配合,客观上提供技术支持、支付结算帮助或推广引流服务,致使犯罪得逞,便踏入帮信罪禁区。

小张这样的情形绝非孤例,从涉世未深的学生到打拼多年的上班族,此类犯罪专盯人性弱点,或利用急需资金者的焦虑,或蛊惑想轻松赚钱者的贪心。学生群体渴望独立消费,手头拮据时易受“校园贷”变种诱惑;个体商户资金周转困难,面对“无抵押秒批贷”丧失判断力,殊不知一旦踏入,便是步步惊心,每一次信息提供、账户出借,都在为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重罪输送“弹药”,成为犯罪链条的关键“帮凶”,即便未亲手实施诈骗,也难辞其咎。

依据刑法规定,构成帮信罪,视情节轻重,将面临拘役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即便小张未直接参与诈骗钱财,但其出借账户的行为成为了犯罪链条关键环节,如同为洪水猛兽打开闸口,必须承担相应刑责,更别提案底将如影随形,严重影响就业、出行、信贷等诸多人生关键环节,代价惨痛超乎想象。

检察行动:斩链与筑防并举

洛南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注重协作深挖线索,从海量资金流揪出异常节点,追踪至源头犯罪团伙。同时又聚焦下游,对懵懂涉罪个体,依情节酌定从宽尺度,引导迷途知返,助其重塑守法认知。

预防层面,检察官更是冲锋在前。走进校园,以真实案例普法震撼学子心灵,举办模拟法庭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法律威严,劝诫莫因一时贪念毁青春;深入社区,张贴海报、发放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网络贷款诈骗新套路,守护百姓“钱袋子”;步入企业,针对财务、营销岗位开展专题讲座,细梳合规操作要点,防范内部漏洞变身犯罪帮凶,全方位为大众织密法律防护网,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网络贷款并非不可触碰,但务必选择正规合法途径。莫因贪图小利、心存侥幸,沦为犯罪分子的“棋子”。让我们紧守法律底线,不听信、不盲从,跟随法律指引,在数字浪潮里稳驭生活之舟,驶向平安彼岸,让每一次网络点击都远离犯罪阴霾。(贾欢)

责编:张颖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