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王某、弓某等人在学校操场打篮球。原告冯某经过球场时,王某出言挑衅,朝冯某脖子吐口水,冯某转身推了一把,王某便用拳头击打冯某头部,冯某遂还手,后弓某冲出来用脚踢冯某,之后被周边同学拉开。冲突发生后,学校给予王某记大过处分,给予冯某、弓某记过处分。后冯某家属报警处置,派出所对王某作出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对弓某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因派出所调解未果,冯某家长遂诉至法院,请求王某、弓某向冯某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承办法官受理案件后,考虑到该案因未成年人斗殴引发,且双方均为在校学生,为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还原事发经过,法官马上到派出所调取事发时段的监控视频,并仔细查看了当时的询问笔录。然后联系学校详细了解了涉案几名学生的在校情况。做好前期准备后,通知双方当事人约定调解时间。
调解过程中,法官分别向家长和学校了解纠纷发生的经过和各自的诉求。了解到双方孩子已经存在数次互殴行为,导致家长积怨已久,矛盾颇深。原告的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打的一方,身体和心理都收到了极大地伤害,被告理应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被告方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受到了行政处罚,在学校升旗仪式上也进行了通报批评,两个孩子打闹事出有因,并非一方过错,原告不应不依不饶。基于双方态度都比较强硬,对赔偿数额分歧较大,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法官坚持不懈,为被告家长讲典型案例、法律法规,释法说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明该案要解决的不仅是赔偿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意识到殴打同学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同学采取暴力行为不仅造成人身伤害,甚者会受到刑事处罚,今后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改正自己行为。另一方面与原告母亲采取疏导为主的策略,表示非常同情其所遭受的痛苦,但也指出冯某本人在这件纠纷中也存在错误,作为家长应当正确引导,不应深化矛盾。经过多轮“情、理、法”的调解,终于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由二被告对原告冯某赔偿3500元,当庭兑现。双方家长表示今后会加强对孩子的关注、教育和监督,双方孩子已握手言和,友好相处。
法官有话说:近年来,校园伤害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良好秩序,作为学生,应该冷静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切忌冲动斗殴,同学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关爱,专注学业,要心怀对法律的敬畏,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作为监护人,孩子在学校发生矛盾家长固然担心,但淘气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此时家长更应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努力调解矛盾,避免“小摩擦”演变为“大冲突”。孩子身心尚未健全,作为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和同学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遇到问题学会正确的方式处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杜绝以暴制暴。(薛丹)
责编:张颖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