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多名群众、学生怀着崇敬、敬仰的心情走进向阳烈士陵园,缅怀在修建襄渝铁路时牺牲的铁道兵烈士。
青松苍翠,碧草如洗。树荫下36座墓碑整齐排列,墓地台阶上一尘不染,在陵园的台阶上,正在清理落叶的江祖福和唐国菊两位老人,讲述了他们十几年不计报酬守护陵园的故事。
江祖福老人年轻时从军新疆,退伍后被分配到向阳县油库工作,等到退休就带着老伴唐国菊定居在向阳镇二街上的老家,因为老家距烈士陵园较近,向阳镇街道社区哈志刚书记便请他把陵园管护起来,从2010年起,江祖福老人就带着老伴儿承担了向阳烈士陵园的守护任务。
向阳烈士陵园前临襄渝铁路,背靠将池山,占地一亩多,分阶梯安葬36位铁道兵战士和援建干部。
“我从小就对铁道兵有深厚的感情,通过陵园管护,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铁道老兵,守墓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江祖福老人感慨地说道,“在刚接受看护任务时我发现陵园地质变化沉陷很厉害,而且因为前几年无人管护,杂草丛生,枝藤蔓延。所以我们老两口就从清理杂树开始,又陆续从别处搬土抬石填平地面,还花钱请邻里帮忙翻修,每天都收拾、清扫,保持陵园干净整洁。”
襄渝铁路修建于70年代初,横贯湖北、陕西、四川、重庆四省市,全长900多公里,当年共60万军民参加了这条天堑之路的修建,因为不太懂施工技术,也缺乏专业知识,加上地质复杂,所以这条铁路沿途都能看到烈士公墓。
唐国菊老人在70年代也参加过民兵连和三线建设,并亲眼看到过铁道兵战士牺牲在工地上,正是因为许多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熔铸成襄渝铁路,才让紫阳这座群山环绕的小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让三十多万紫阳人民逐渐摆脱贫困的境地。
在向阳烈士陵园有这样一群永远被掩埋的青春之躯,也有江祖福、唐国菊两位温暖的守墓人,他们不仅守护着铁道烈士的忠骨,更守护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美德。(蔡威军)
责编:朱刚
编辑: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