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违规探险,罚人又罚钱

“挑战秘境”“极限穿越”的噱头下,违规探险正成为户外圈的高危乱象。从青海冷龙岭251人被困致1人遇难,到庐山11名驴友野游造成1人坠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是对规则的漠视与对生命的轻率。如今,“罚人又罚钱”的双重追责已成常态,这不仅是对违规者的惩戒,更是为探险热敲响的法治警钟。

违规探险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这些探险者往往规避正规路线,或临时转战冷门险地,既未报备行程,也缺乏专业装备与经验。青海冷龙岭事件中,最小的被困者仅15岁,穿着普通单裤就闯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过河后衣物结冰,险些因失温丧命;庐山“四峰涧”的11名驴友,贸然进入未开放区域攀爬,导致1人坠崖身亡,其余10人被困深山。更令人痛心的是,每一次违规探险都伴随着公共资源的巨大消耗:庐山救援集结了120余名救援人员,广东罗浮山一名男子迷路后,消防员通宵搜救近13小时;而鳌太线两名失联者的救援,仅直接费用就超过10万元。这些本应用于公共安全的救援力量,却屡屡为个人的任性买单。

“罚人又罚钱”的追责机制,正是对乱象的精准治理。我国法律早已明确,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未开放区域属于违法行为。秦岭鳌太线明确禁入后,违规者最高可罚5000元,组织者罚款可达10万元;庐山事件中,组织者被行政拘留10日,参与者每人罚款200元,同时10人需共同承担7.4万元救援费;武当山更是出台新规,违规闯入者最高可处5000元罚款与10日拘留。这种“双责追究”既包括行政处罚的惩戒,也涵盖民事责任的追偿,让违规者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某户外群主组织非法穿越鳌太线致队员昏迷,最终被罚款10万元并刑拘,正是对“组织者”的严厉警示,斩断违规探险的利益链条。

惩戒不是目的,规范探险行为、守护生命安全才是核心。部分人将违规探险视为“勇敢”,却忽视了背后的法律红线与安全风险。事实上,正规探险与违规冒险有着本质区别:武功山沈子村要求登山者报备并检查装备,缺少急救毯、应急头灯等必备物品将被禁止上山,这种规范恰恰是对生命的保护。而那些被网红博主包装的“探险圣地”,往往隐藏着未知风险,一旦发生意外,救援难度极大。“罚人又罚钱”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倒逼人们树立规则意识——报备行程不是麻烦,而是生命保障;遵守禁区规定不是限制,而是对自然的敬畏。

探险的意义在于探索未知,而非挑战规则;勇气的价值在于直面风险,而非盲目冒险。随着“罚人又罚钱”机制的全面落实,从秦岭到武当山,从青海到江西,违规探险的乱象正在得到遏制。对于户外爱好者而言,真正的探险精神,应是带着专业准备敬畏自然、遵守规则,而非带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当每一位探险者都能主动报备、装备齐全、敬畏禁区,既能享受户外的乐趣,也能守住生命的底线。

法治的红线不容逾越,生命的重量不可轻视。“罚人又罚钱”不是冰冷的惩戒,而是温暖的警示,它提醒着每一个人:自由探索的前提是遵守规则,户外探险的底线是保障安全。唯有敬畏法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才能让探险真正成为有意义的旅程,而不是以悲剧收场的冒险。(供稿: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吴堡县分公司 郝翠)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