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党员作示范,甘泉县下寺湾镇聚焦群众“多头跑、反复找”的救助痛点,深化“融救助”运行机制,整合救助资源与力量,推动社会救助从“多门分散”向“一门集中”“单一施救”向“综合联动”转变,用精准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党建红引领救助暖。
党建赋能,化繁为简建“枢纽”

下寺湾镇坚持把党建融入救助服务全过程,以镇为民服务大厅为主阵地,成立党员先锋服务队,将民政、医疗、养老、残联、计生等多部门救助职能整合,设立“融救助”党员示范窗口,推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内部协同、限时办结”机制。党员干部带头亮身份、践承诺,群众办理低保、医疗救助、高龄补贴等事项,只需在示范窗口提交一次申请、一套材料,后续转办、核对、协调等流程均由党员牵头内部流转,实现“群众少跑腿、部门齐发力”,让服务大厅成为名副其实的“救助枢纽”。
党员带头,精准施救暖民心

依托“智慧民政”系统与村支部党员中心户走访机制,打破“人找政策”传统模式,党员干部带头开展防返贫监测、低收入人口筛查预警,主动上门摸排需求,推动“政策找人”精准落地。田家沟村村民张某患乳腺癌后,家庭不堪医疗重负。镇“融救助”党员服务队通过预警信息获悉后,迅速启动联动机制,统筹办理低保、医疗救助及“两癌”专项救助,每年近3万元补助为家庭纾困解难。张家沟村年近六旬的张某与精神残疾儿子相依为命,党员信息员上报情况后,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打包”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低保复核等业务,让家庭年增收近万元,张大娘感动地说:“党员同志上门帮办全办妥,心里太踏实了!”田家沟居民白某突发疾病异地住院,无儿无女的他陷入困境,党员牵头协调民政、慈善协会等力量,通过“医保报销+临时救助+慈善帮扶”模式,争取救助金1.8万元,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深化机制,织密民生保障网

下寺湾镇持续以党建引领深化“融救助”工作。一是数字赋能,依托“智慧民政”大数据推动信息共建共享,让救助更高效;二是政策宣传,党员干部带头线上线下联动,多渠道普及救助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三是队伍提质,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打造业务精、服务优的党员骨干队伍,推进救助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在此基础上,推出“帮办代办”“上门办理”等暖心举措,让为民服务大厅成为困难群众信赖的“暖心大厅”。
党建引领聚合力,救助惠民显担当。甘泉县下寺湾镇以“融救助”为抓手,让党员先锋成为救助主力军,将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用方寸窗口点亮困难群众希望,以实际行动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民生暖流。(王易阳)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