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陵县店头镇河腰村深学笃行“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设施农业为基础、以农旅融合为引擎、以生态环境为依托,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治理优、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建强支部“火车头”,高标准铸就战斗堡垒
黄陵县店头镇河腰村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围绕抓班子、抓作风、抓人心,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抓班子强引领。以落实县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包两带”机制为抓手,由村党支部牵头,从班子成员和优秀党员中选育雷震、李学宏等7名产业致富带头人,结对帮带10名脱贫群众,做到了支部带着群众干,群众跟着支部走。
抓作风树形象。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明确“村集体的事不准推脱、答应群众的事不准食言、要求村民遵守的规定不准违反、党员活动阵地一周7天不准无人”的“四不准”纪律要求,一体推进学查改,让规矩立起来、工作实起来。
抓人心聚合力。推行村里的事党支部要带头,群众要知晓、要参与、要监督、要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五要”群众工作法,采取“上到公开栏、下到议事点、发到联户代表、送到户代表”等形式随时公开或每月公开、季度公开,让村民及时掌握惠农政策、财务收支、项目建设等情况,群众人人心里都有了“明白账”,汇聚起共建共享的磅礴合力。

抓紧产业“牛鼻子”,高质量打造发展引擎
坚持贯通产销一体、做实农文旅融合,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鼓起村集体和群众的钱袋子。
盘活土地收“租金”。采取“农户流转、企业运营”模式,将47.6亩土地流转给县农投公司发展设施农业,将3个新建高架棚承包给雷震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高端果蔬,保底收租10万余元。
集体入股分“股金”。村集体与县农投公司合作种植现代日光温室大棚8个,占股20%;以衔接资金入股与致富带头人雷震合作发展高架项目,占股20%;以26亩撂荒地入股建设河伴星野露营基地,在保底2万元土地租金的基础上,占股25%。预计3个项目年底分红20万元。
就近就业领“薪金”。与村上企业和农家乐达成共识,用工优先使用村上闲置劳动力,吸纳70余位村民在露营基地、设施大棚和农家乐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万余元。
自主经营赚“现金”。聚焦多元产业,先后3次赴铜川、西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结合村情实际,在相柳组、后台组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产业集群,柴火人家、大锅台等农家乐广受好评。
收益共享强“基金”。科学分配村集体收入,5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20%红利配股惠及村民,30%投入公益泽被桑梓。通过对“生态、文化、产业”三项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市场化运营,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可达35万元,户均增收1000余元。

描画文明“新底色”,高效能织就治理纽带
精准组建三支特色队伍,延伸治理触角、涵养文明新风。
组建“红纽带服务队”纾困解难。由党支部牵头,选用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两委”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建上门服务队,随时为群众提供“领办代办”服务,累计纾困解难80余次。
组建“一老一小关爱队”情暖老幼。由村妇联主席牵头,组织村上10余名热心妇女,帮助20余户外出务工群众照顾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定期入户打扫院落、“谝闲传”谈心解忧,既让在外村民安心打拼,又增强了党支部的号召力。
组建“矛盾纠纷调解队”定分止争。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矛盾化解“三有”工作法,在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矛盾调解室,组建由村干部、乡贤能人、联村干警共同参与的乡村调解队,由德高望重的离退休村干部主持调解,实现了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有“明白人”评理、有基层组织处理,构建了农村矛盾化解“法治+德治+自治”的新格局。

聚焦环境“高颜值”,高水平绘就生态画卷
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建管用”提质赋能,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精准补短强基础。聚焦防洪排涝、街巷硬化、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短板,修建防洪堤坝845米,硬化主街巷道3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3公里,实现天然气入户、自来水覆盖、户厕改造、污水处理4个100%,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
精细整治优环境。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八清一改”行动,建立干部包小组、党员包巷道、家户包门前的“三包”责任体系,做实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收集、镇处理”环保举措,定期评选卫生家庭并予以表彰,推动大街小巷、沟渠河道、房前屋后从“一时净”转变为“时时净”。
精美提升塑风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塑造集“乡愁乡情”与“品质生活”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吸引周边厂矿企业职工到村消费,形成“环境优化、观念转变、产业兴旺”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郑锦亮)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