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异地纠纷,在白河法院的耐心调解中迎刃而解。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法官干警用真心与执着,让司法温度跨越距离与阻隔。

应某与童某曾为同事,童某提议共同投资施工电梯,承诺负责购买、运营及管理并保障盈利。应某先后向童某支付 10 余万元相关费用,电梯购买后由童某负责租赁运营。不料工地撤离后,应某想要取回电梯并获得盈利时,电梯却不翼而飞,童某也一度失联。无书面合同、电梯下落不明、被告消极应对,应某财物两空后诉至白河法院,要求返还投资款及利息。
案件棘手,承办法官先组织双方调解,却因应某主张返还投资款、童某要求补偿运营成本而不欢而散。此后,法官双线突破:向应某厘清法律关系,说明不同主张的法律后果;辗转联系童某,从法律、诚信角度耐心劝说,克服异地沟通的信息偏差与距离障碍,逐步化解双方对立情绪。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精准捕捉双方核心诉求:应某盼收回损失,童某愿止损变现。承办法官据此提出方案,反复核算权衡利弊——电梯闲置会持续贬值,童某扣押电梯需承担保管费,继续僵持只会持续扩大损失。经过反复做工作,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双方在调解书上签下字,纠纷圆满落幕。
这场异地调解,没有惊天壮举,却彰显着基层干警的担当。正如承办法官所言,只要捧着真心、踏破脚底板,再远的距离,也能把理说通、把心结解开,让司法为民的温度直抵人心。(阮 翠)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