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民主法治

我在陪审席上看人生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任命我担任区法院人民陪审员恰逢一年,这是一段极其独特而深刻的人生经历,这份职责让我得以走进庄严的审判庭,以普通公民的视角,零距离地观察、感受并参与到司法实践中。

从“神秘”到“真实”:司法实践的初体验

在担任陪审员之前,法庭与我而言,多少戴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存在于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里,而当我真正进入审判庭与审判长并肩而坐时,这层面纱缓缓揭开。我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法条,而是鲜活而复杂的人生。一桩邻里纠纷的背后可能是几代人积怨的爆发,;一宗合同诈骗案的卷宗里记录着一个企业家从雄心勃勃到铤而走险的轨迹;一起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的庭审现场,交织着孩子的迷茫、父母的泪水与社会的反思。法律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文本,而是衡量是非曲直、修复社会关系、维护公平正义的活的力量,每一次庭审都是法律与现实社会的一次深度对话。

从“情”与“法”的碰撞到有机统一

作为人民陪审员,我的思维往往更侧重于社会普遍的道德观念和人情事理,时常会陷入“情”与“法”的纠结,从情感上非常同情一方当事人,但法律上的证据和构成要件却可能并不支持其诉求。在一次次合议中,在审判长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将朴素的正义感,置于法律框架内进行审视和转化。法律是理性的,它追求程序的公正与实体的准确;而情理是感性的,它关乎人心的向背与社会的和谐。陪审员的价值,正是在于将社会大众的公平正义观带入法庭,与法官的专业判断相互补充、相互校正。不是简单的同情弱者,而是基于证据和法律去探寻事实真相,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法不容情”指的是法律不徇私情,但“法亦缘情”,良法善治必然根植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公序良俗的尊重。

从“旁观”到“责任”:肩头沉甸甸的分量

当我第一次坐在陪审位置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人民陪审员”这五个字的分量,我手中握着的不仅是参审的权利,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的意见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财产、自由乃至名誉。一个细微的审判,一次严谨的参审,可能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命运。在合议时,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仔细聆听审判员对法律适用的分析,认真查阅案件证据,独立发表意见。每当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看到当事人哪怕带着遗憾却也表示接受的神情时,我内心都会涌起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也让我坚信司法公正正是由这一点一滴的严谨、一次次地负责汇聚而成。

从“个体”到“桥梁”:对法治建设的微观见证

看到基层法官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对法治信念的坚守,看到了律师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所做的努力,看到了普通群众在面对法律时的无助与渴望。作为连接司法审判与社情民意的“桥梁”,我深感自己有义务将法庭的严谨、公正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同时也将民间的声音和智慧反馈给司法实践。我尝试用更通俗的语言向亲友们解释他们关心的法律问题,化解他们对司法的一些误解。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学习的一年,更是灵魂被洗礼的一年,我收获了法律知识,更收获了对人性、社会和责任的深刻理解。陪审员的工作经历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这段在国徽下履职的岁月,将持续照亮我对法治的信仰与对社会的责任之心,也为当一名合格陪审员而感到自豪。(作者:汉滨区人民法院 王国玉)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