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意渐浓,春声先至。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是一年一度的春倌年会。11月2日,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内暖意融融,2026 丙午马年春倌年会在此隆重举行。南郑区文化馆馆长、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胡婧、区文化馆非遗部工作人员与 19 名南郑春倌齐聚一堂,以学促思、以演传艺,为这项延续千年的陕西省级非遗项目注入新时代活力。

理论领航,锚定非遗保护方向
会议伊始,南郑区文化馆非遗干部带领全体参会人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重点解读了全会提出的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重要论述,结合《纲要》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相关要求,强调非遗保护需“立足中华文明沃土,坚持守正创新”。参会春倌纷纷表示,通过学习更深刻理解了“春倌说春”作为农耕文明活化石的时代价值,明确了传承方向。
随后,与会人员共同观看《春倌说春》纪录片。镜头中,春倌们手持木雕春牛、肩背褡裢行走于秦巴山间的身影,与 “茶是山中绿叶草,不分贫富都喜欢” 的悠扬唱调交织,让在场者重温了这项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 它不仅承载着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智慧,更传递着邻里间的温情祝福。

总结部署,绘就传承发展蓝图
春倌说春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毛永成的发言成为会议焦点。这位62岁的老艺人回顾 2025 年度工作时提到,过去一年春倌们足迹遍布全区 22 个镇(街道),累计送春入户2万余户,发放统一印制的大(小)春贴4万余张,更紧跟时事将二十大精神、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政策编入唱词,让“说春”成为政策宣传的“活载体”。
针对 2026 丙午马年,毛永成提出三大计划:一是开展 “春倌育苗” 行动,组织春倌队伍加强带徒传艺,破解传承断层难题;二是结合马年特色打造收录“农事指导、节庆祝福、传统唱段”等的新时代创新作品;三是配合区文化馆做好新一年度的春倌说春项目的传承保护及公益演出工作。

即兴展演,尽显前年技艺魅力
技艺展示环节掀起会议高潮。十余位春倌轮番登场,现场即兴编唱唱词,将会议场景与马年期盼融入传统曲调。“文化馆里开盛会,春倌齐聚把艺挥”“丙午马年春来早,五谷丰登乐逍遥”,一句句朗朗上口的七言唱词,配以悠扬婉转的唱腔,引得阵阵掌声,尽显这项艺术 “察言观色、即景创作” 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共筑文化传承根基
南郑区文化馆馆长、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胡婧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春倌说春”从隋唐时期的官方劝农仪式,逐步演变为如今的民间说唱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不违农时”的生存智慧与“祈福纳祥” 的文化心理。她强调,区文化馆将持续落实非遗保护举措:一方面筹划建立“春倌档案”,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艺人技艺与传承故事;另一方面推动“非遗+文旅”融合,让春倌说春表演走进文旅场景,实现“活态传承”与“社会效益”双赢。
“春倌是送春的使者,更是文化的纽带。” 胡婧表示,未来将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路径,让千年说唱艺术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持续回响。(李宗昱)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