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文明根脉。10月27日至28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保护修复一部赵皓辰、薛金瑞一行五人,赴澄城县博物馆开展国家一级文物——“金代大铁钟”专项保护勘查工作。

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3年(公元1192年),是研究当地金代手工业发展、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实物佐证。钟体厚重雄浑,通高2.35米,重约4吨,共7段45模。钟身铸有精美的缠枝莲纹和千余字铭文,纹饰古朴流畅,展现了金代铁器铸造的高超技艺。尤为特殊的是,钟体铭文中共出现18个简体字,如“雷、党、坚”等,这些字形与现代简化字高度吻合,比公认的汉字简化运动早数百年。金代大铁钟不仅为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史提供了罕见的实物样本,更实证了汉字“约定俗成、趋简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研究金代历史与汉字演变史的国宝级实物资料。

本次勘查秉持“最小干预、科学精准”原则,综合运用多项先进科技手段为文物进行全面“体检”。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取毫米级全貌三维模型,精准留存文物几何形态与纹饰细节并建立永久档案;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开展无损成分分析,初步厘清其合金配比与锈蚀产物元素构成;借助光纤色差仪量化记录表面色彩数据,构建客观可比的色差基准;结合裂隙测宽仪与便携显微镜,实现关键结构性病害的宽度、走向精准测量与微观形态清晰观察。

此次系统性勘查工作,为金代大铁钟后续保护修复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从推动澄城县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工作提质增效,到践行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实践路径,为千年文物筑牢“防护屏障”,让澄城古钟重焕新颜,成为中华文脉代代相传的鲜活载体。(供稿:澄城县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