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革发展之石。近年来,紫阳法院深度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平安建设大格局,忠诚履行职责,倾力服务大局,用力化解矛盾,为建设平安祥和幸福紫阳提供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2024年全年共受理案件4866件,审执结4694件,2025年1至9月共受理各类案件3750件,审执结3182件。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基层法院执法办案和重点工作综合评价优秀单位”。2024年被陕西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全省人民群众满意政法单位”。
编织“一张司法服务联络网”,防纠纷于未发
聚焦人民群众面对矛盾纠纷时的急难愁盼,全院干警以司法服务联络员身份进驻全县各村(社区)群众微信群,建立“院领导联片、法官联镇、司法服务联络员联村”的司法服务联络网,线上线下为群众提供“菜单式”精准普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自2021年10月起,县法院坚持每天在微信公众号推送一篇司法案例,并附上法官寄语。通过以案释法,小案例大道理,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这些小案例成为群众面对矛盾纠纷的“小红书”、化解纠纷的“指南针”,缓解了面对纠纷的焦躁情绪,调适了化解纠纷的心理预期,提升了自行和解和社会调解成功率,受到紫阳群众热捧。同时出台《关于延伸司法服务为民间借贷当事人提供风险评估的通知》,采取驻群微服务、热线电话服务的方式为群众民间借贷提供风险评估,促推借贷风险提前防控。紫阳法院蒿坪法庭《做优“12331”司法服务 聚力借款纠纷预防化解》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八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设立“两个工作站”,化纠纷于诉前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情理法相结合的优势,在法庭设立了“人民调解员工作站”,设置“算好五笔账,理性面对纠纷”和“如何避免赢了官司输了钱”宣传栏,对诉至法庭的矛盾纠纷邀请被告属地的人民调解员到法庭在法官指导下先行调解,减少当事人讼累。在镇综治中心设立“法官工作站”,加强对镇属品牌调解室的规范、指导,对基层调解组织调解纠纷及时提供法律支持,对需要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及时在线指导、提前审查,提升调解公信力。2025年以来,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224件,司法确认76件。
运用“一书一报一函”,促推源头治理。
自2021年10月起就坚持每季度向各镇推送《涉诉纠纷情况简报》,提请党委政府重视涉诉纠纷前端化解。2023年将“万人起诉率”纳入基层治理考核指标,助推基层治理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充实《诉情简报》内容,将刑事案件、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案件情况纳入统计推送范围,加强诉情分析,提升建议质量,并将全县《诉情简报》汇编报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为党委政府开展基层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此项工作做法先后得到县委、市中院、市委、省高院领导批示肯定,2024年在全省法院推广。各派出法庭在向各镇推送《诉情简报》的基础上,针对涉诉纠纷多发或民事纠纷可能锐化升级“民转刑”情况,向重点村(社区)发送《涉诉纠纷风险提示函》,助力基层组织矛盾纠纷风险预防、前端化解、属地治理。对多发易发涉诉纠纷,提出系统治理司法建议,促推基层治理。2024年采茶季,县法院针对茶叶采摘意外伤害风险防范提出司法建议,促推县农业农村局和平安保险公司联手推出“茶叶采摘保”,用保险思维有效分担了60岁以上至70岁超龄采茶工意外伤害风险,提高茶农、茶企抗风险能力。《紫阳法院司法建议催生茶叶“采摘保”》进入“陕西省十大法治事件”评选。
设立“四个中心”,息纠纷于诉中
加强立、审、执、防协调配合,紧扣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大局,强化审判职能,成立四个为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诉讼服务中心,诉前调解、当场立案、简案速裁、申请执行、财产保全“线下一站式服务”,5个基层法庭全配备“云上法庭”设施,实现立案、送达、开庭、调解“线上一揽子解决”。在蒿坪法庭建成“共享法庭”1个,选择典型案件通过综治视联网向全县直播庭审过程,扩大以案释法效果。做优紫阳县富硒茶司法服务中心。针对茶叶生产销售过程易发的矛盾纠纷,出台十项服务措施,发布十大典型案例,汇编合同文本,编发风险提示,为茶农、茶企、茶商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建强快速执行中心。基层法庭配备速执团队,强化诉讼保全释明引导,以保促审、以保促调、以保促执。组建修脚足浴司法服务中心。与修脚技能培训同期开展“有法随行,远行无忧”普法培训,组织员额法官开展“百城千店”带案走访活动,及时回应足浴企业、门店、修脚师、消费者司法需求,分别提出防范涉诉风险、化解涉诉纠纷司法建议。
建立研学基地,提升治理水平
与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在蒿坪法庭携手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邀请汪世荣院长带领师生到法庭调研指导,举办基层社会治理暨人民调解员培训班,研究院教授和法庭庭长为各镇政法委员、司法所长、人民调解员授课,特别就防范化解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纠纷进行专题辅导,组织模拟借款纠纷庭审现场教学,充分借助专家教授的理论指导,提升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水平和人民调解员业务能力。“四环工作法”等两篇研究报告获第五届“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性学术征文比赛一等奖。(董以旭)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