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马上要交学费了,他拖欠的抚养费要是再拿不到,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紫阳县法院执行局的接待室里,吴某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虑。她手中紧紧攥着离婚协议和法院判决书,这两份文书本应是女儿生活保障的“定心丸”,却因前夫刘某某的拒不履行,成了压在她心头的“千斤石”。这起看似简单的抚养费纠纷,背后牵动的是一个未成年孩子的成长,也考验着司法执行的温度与智慧。
时间回溯到2019年8月,吴某与刘某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为了给当时年仅7岁的女儿刘某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两人在离婚协议中明确约定,女儿由吴某直接抚养,刘某自当年9月起,每月15日前支付500元抚养费,直至女儿年满十八周岁。起初,刘某还能按时履约,连续四个月的抚养费让吴某稍稍松了口气,以为即便婚姻走到尽头,前夫仍能尽到为人父的责任。然而,这份短暂的“平静”在2020年初戛然而止。从当年1月开始,刘某便以“工作变动收入减少”为由停止支付抚养费。吴某多次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协商,起初刘某某还会敷衍回应“过段时间就给”,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不回消息,彻底断绝了联系。随着女儿逐渐长大,教育、医疗等开支日益增加,吴某打零工的收入已无法支撑。“孩子问我爸爸为什么不给抚养费,是不是不想要她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提及女儿的疑问,吴某红了眼眶。
在多次沟通无果后,为了维护女儿的合法权益,吴某以女儿刘某的名义将刘某诉至紫阳县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离婚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刘某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履行抚养义务,遂依法判决刘某某支付拖欠的抚养费,并按每月500元的标准继续支付至刘某成年。然而,判决书生效后,刘某某依旧无动于衷,仿佛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与他无关。2025年7月,吴某带着最后一丝希望,为女儿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从法理到情理
案件分到康丹法官手中时,距离刘某首次拖欠抚养费已过去近四年。“抚养费案件不同于普通的财产纠纷,它关乎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与成长,容不得半点拖延。”康丹深知这类案件的特殊性,当天便着手梳理案情,第一时间通过办案系统查询刘某的身份信息与财产状况,发现其并非无履行能力。
随后,康丹拨通了刘某的电话。电话那头,刘某的语气显得有些意外,得知是法院执行干警后,态度立刻变得敷衍起来。“我最近手头紧,等有钱了自然会给。”当法官要求其到法院说明情况并履行义务时,刘某先是推脱“工作太忙没时间”,在法官明确告知拒不配合执行的法律后果后,才不情不愿地答应次日到院。
第二天上午,刘某如约来到执行局,但脸上满是不耐烦。法官并未急于批评指责,而是先向其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逐一解释文书内容及拒不履行的法律责任。“康丹,不是我不想给,我现在生活也不容易。”刘某开始大倒苦水,一会儿说自己“开销大”,一会儿又抱怨“吴某把孩子带得跟自己不亲了,没必要再给钱”,翻来覆去就是不愿提及履行义务的具体方案。
看着刘某避重就轻的态度,康丹把话锋一转,将话题拉回子女的权益上。“刘某,我们先不说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也不说你和吴某之间的矛盾,就说说孩子。”康丹继续缓缓说道,“孩子现在11岁,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每天的衣食住行、上学的费用,哪一样不需要钱?你作为父亲,难道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因为抚养费的问题受委屈吗?”
见刘某沉默不语,康丹趁热打铁,进一步释法明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明确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这是你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如果继续拒不履行,我们不仅会依法冻结你的银行账户,还会将你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到时候你的出行、贷款、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后果你想过吗?”
法理之外,更有人情。康丹话锋又变得温和起来:“我知道你可能对过去的事情有怨气,但孩子是无辜的。离婚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伤害,你现在连抚养费都不付,只会让孩子更缺乏安全感。你现在好好履行义务,将来孩子长大了也会理解你的。”
执行干警也在一旁补充道:“如果你一次性支付拖欠的费用有困难,我们可以帮你和申请人协商分期支付,但未来的抚养费必须按时足额给到孩子手上,这是底线。”
整整一个上午的沟通,从法律后果的严肃警示到亲子情感的温情唤醒,刘某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他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良久才抬起头,声音带着一丝愧疚:“法官,我错了,之前是我太固执,光顾着自己的情绪,忽略了孩子。”
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为了确保承诺落地,康丹当即联系了吴某,将刘某的想法告知对方。吴某哽咽着说:“只要他能好好对孩子,我愿意相信他。”在康丹的见证下,明确了剩余款项的支付时间和未来抚养费的给付方式。刘某抚养费32000元(2020年3月至2025年6月)。此款于2025年8月4日支付4000元(已支付),于2025年12月31日前支付10000元,于2026年12月31日前支付18000元。
一周后,吴某给康丹打来电话,“太感谢法官了,有了这笔钱,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有了着落,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电话里,吴某的声音充满了释然。至此,这起拖延四年的抚养费纠纷得以高效执结,法律的刚性约束与司法的人文关怀共同为孩子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康丹说道:“我们办理这类案件时,很少一开始就采取冻结、扣划等强制手段,更多的是先做通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因为强制手段能兑现物质权益,却难以修复亲子关系。只有让被执行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要我履行’变成‘我要履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法律的刚性遇上亲情的柔软,当强制的手段让位于柔性的疏导,不仅让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更让被执行人重拾了为人父的责任。这正是司法执行最动人的模样——它不止于“案结事了”,更在于“事了人和”,让公平正义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陈瑞冬 高小茹)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