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狮子骢的来源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五)

虽然武则天驯狮子骢事可能是历史记载中的一则虚构故事,但它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还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在叙事结构和内容上明显受到印度佛经故事的影响外,故事本身还有一些西域元素也很值得玩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互动、传播和影响的某些痕迹。

狮子骢,本作“师子骢”,“狮”乃后造本字。它是指一种马鬃长及拖地的青白杂毛色马。狮子骢应是来自西域的一种名马或其遗种。

据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卷5记载:隋文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鬃曳地,号曰“师子骢”。上置之马群,陆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驱来,谓左右曰:“谁能驭之?”郎将裴仁基曰:“臣能制之。”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动,乃鞴乘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鬃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矣。

IMG_256

这段文献中提到隋文帝时,大宛国进贡来一匹“师子骢”,也是无人能驯服得了,唯有郎将裴仁基将其制服。隋末,此马流落民间,不知所在。后来,唐太宗访得此马,产有5驹。据此可知,唐太宗时武则天驯服的“师子骢”,可能就是这匹来自西域“大宛国”进贡的千里马之遗种。大宛,为汉代西域古国,大约位于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中游谷地。 其地自古以来就以出产汗血宝马而闻名,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汉武帝时,为了获取汗血宝马,甚至不惜发动过与大宛的两次战争。南北朝以降,此地成为昭武九姓粟特胡人的统治之地,史称破洛那(Ferghana),或钹汗、钹(拔)汗那、跋贺那等名。

据《隋书·西域·钹汗国》载:跋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王姓昭武,字阿利柒。都城方四里。胜兵数千人。王坐金羊床,妻戴金花。俗多朱砂、金、铁。东去疏勒千里,西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北去石国五百里,东北去突厥牙二千余里,东去瓜州五千五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又据《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载:(大业)十二年二月,真腊国、婆利国并遣使贡方物。附国、汗、挹恒(怛)、末国、史国、波斯、漕国、焉耆等国,大业中并遣使朝贡。

IMG_256

以上两条记载为史书中仅见的有关隋朝时跋汗国入贡事,应该指的是同一件事,但却都是发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并不是隋文帝时。 那么,《朝野佥载》所记究竟为史实,还是传说呢? 这就要联系当时西域的形势做具体分析。 当时统治西域并控制丝路中亚段路线的为西突厥,钹汗那即在其控制之下。据《旧唐书·西突厥传》载:“初,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 所以,笔者认为隋文帝时所谓“献千里马”的大宛国仅仅是标示了这匹“师子骢”的来源地为钹汗那故地,而实际进献者大概是西突厥,或者是钹汗那(大宛)随从西突厥使团一起来入贡的。后人记事不太严谨,就将其写作“大宛国献千里马”。有人研究,隋朝时西突厥来使共有7次(见表1)。

IMG_256

表1显示隋文帝时期西突厥来使有3次,隋炀帝时期有4次。作为以游牧民族立国的西域诸政权,在遣使来朝时贡献良马应在情理之中。据《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四年)二月己卯,遣司朝谒者崔毅使突厥处罗,致汗血马。” 此次随崔毅入朝的西突厥使者贡献的汗血宝马就应该是来自大宛故地钹汗那。因此,《朝野佥载》所载隋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也并非不可能,只是不知是跟随哪次西突厥使团一起入贡的。

不过,从《佥载》还提到“郎将裴仁基”训马事,推测大宛所贡献的这匹千里马“师子骢”,可能就是隋炀帝大业四年崔毅出使西突厥后西突厥使团随崔毅来朝时所献的汗血宝马。 据《隋书·裴仁基传》载:河东裴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开皇初,为亲卫。平陈之役,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炀帝嗣位,谅举兵作乱,仁基苦谏。谅大怒,囚之于狱。 及谅败,帝嘉之,超拜护军。数岁,改授武贲郎将,从将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以功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赐奴婢百口,绢五百匹。击吐谷浑于张掖,破之,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斩获寇掠靺鞨,拜左光禄大夫。从征高丽,进位光禄大夫。帝幸江都,李密据洛口,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

根据此传,大致可以列出(推测出)裴仁基的履历(见表2)。

IMG_256

将表1和表2相印证,可知隋炀帝大业四年二月,西突厥使团随崔毅来朝献汗血宝马时,裴仁基当时正好任武贲郎将,所以才会有《佥载》所记的“郎将裴仁基”驯狮子骢事。由此可见,唐太宗时的狮子骢应为隋炀帝时西域进献的汗血宝马之遗种。

其后,唐史中屡见有关于狮子骢之记载,则为此类毛色品种之名贵马的通称。唐玄宗时,宫廷御马中有一匹狮子骢。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方裕谨编选的《溥仪赏溥杰皇宫中古籍及书画目录(下)》中提到一幅《李公麟临韩幹师子骢图》 (77号)。

韩幹是盛唐时著名画家,善画马,据《宣和画谱》卷13《畜兽一》载:韩幹,长安人。王维一见其画,遂推奖之。官止左武卫大将军。天宝初,明皇召幹入为供奉。时陈闳乃以画马荣遇一时,上令师之,幹不奉诏。他日问幹,幹曰:“臣自有师。今陛下内厩马,皆臣之师也。”……开元后,天下无事,外域名马重译累至,内厩遂有飞黄、照夜、浮云、五方(花)之乘。幹之所师者,盖进乎此。所谓“幹唯画肉不画骨”者……自成一家之妙也。

韩幹是唐代著名的画马名家,盛唐时内厩有大量从西域进贡来的名马,韩幹就是以它们为“模特”,而不拘泥于前人画风,最终自成一派。宋代御府收藏有韩幹的画作多达52幅,其中大多画的是各种骏马图。李公麟是北宋杰出的画家,他不但善画人物,而且更擅长画马,苏轼曾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五马图》即其代表作。据说他画马就是从临摹韩幹的画作开始入门的。

据《宣和画谱》卷 7《人物三》载:文臣李公麟,字伯时,舒城人也。熙宁中登进士第。父虚一,尝举贤良方正科,任大理寺丞,赠左朝议大夫,喜藏法书名画。公麟少阅视,即悟古人用笔意……绘事尤绝,为世所宝……公麟初喜画马,大率学韩幹,略有损增……尝写骐骥院御马,如西域于阗所贡,好头、赤锦、膊騘之类,写貌至多……由是先以画马得名。

IMG_256

李公麟画马不但师法韩幹,而且也像韩幹一样以内厩所贡西域名马为写生对象,所以他初出道即以画马而闻名。宋代御府藏有他的画作更是多达107幅,其中就有两幅临摹《韩幹画马图》,估计其中就有那幅传世的《李公麟临韩幹师子骢图》。

►部分参考文献

IMG_256

(文稿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王永平)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