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台区作家来文基先生的《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会暨创作座谈会在汉台区图书馆成功举办。
“透物见人”,结合文献史料,来文基先生经过八年学研写了《汉中先秦文化》一书,全书共计二十六万字,三百七十余幅图片,从“中华先祖”“汉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四个方面,将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对汉中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汉中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内涵。该书充分吸收了当代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新成果,抓住汉中先秦历史时期有根据的几个主要问题,阐释了汉中市超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与辉煌,填补了汉中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中历史文化的窗口。
参与座谈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发言辑录成集,以飨读者。
刘清河在《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暨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以前虽然知晓来文基先生的大名,但没有过多交往。而在浏览了《汉中先秦文化》一书之后,知道了我和他至少有着这样三重关系:其一是校友,都曾是西北大学的学生。他曾在地理系学习,1962年毕业;本人就读于中文系,1982年毕业。他虽年长本人13岁,却比本人早毕业20年,是学长。其二是“同道”。来先生曾在多个政府部门工作过,本人则执教于讲台30余年,只是一介教书匠。然而在退休之后,都钟情于汉中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13年前本人曾主持编著了《汉水文化史》,而先生在“米寿”之年,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笔耕不辍,奉献出了《汉中先秦文化》这一巨著,故而可以引以为“同道”。其三是乡党,都是汉中本土人士。先生出生于南郑,本人世代居住于汉台辖域。不过汉台亦曾有过南郑之称谓,故此认作“乡党”似乎不算牵强。作为校友、同道、乡党,首先要衷心地祝贺学长的这部著述顺利问世。。此乃汉中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汉中先秦文化》一书,由四大部分组成:中华先祖、汉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的汉中和上古时代的汉中。全书视野开阔,兼收并蓄,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汉中先秦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全书结构宏大,自成体系,内容充实,史料丰富,语言凝练,文风朴实,不少实地踏勘所得更令吾侪心生感佩之情。其核心论点——汉中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与本人在《汉水文化史》中所提出的汉水流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谋而合,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当然我等似乎不可自称为“英雄”。简而言之,这部著述是汉中地域文化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在这里,我向学长致以真诚的崇高敬意。
汉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是先秦的历史文化,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发掘和探讨,以廓清早已被历史的云磨蚀了的历史风貌。如南郑龙岗旧、新石器遗址相伴而存,四百余座古人类墓葬聚居于一处的历史文化成因;夏商周三代时期,褒国何以能立国千年之久;还曾有学者提出,巴国、蜀国都曾立国于汉中境内,其建都之地可能在城固湑水河流域;一位湘西土家族学者曾著文称其先祖可是来自陕南的巴人后裔;史籍中的“七女冢”和现存的亟待保护的“野狐冢”是否为上古的祭祀高台;数以千计的城洋青铜器来自何处,为何人所有,与成都平原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同类青铜器有何关联;汉中被称为“栈道之乡”,在中华文化发展史有何重要意义,等等。厘清这些话题,将能进一步地提升汉中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自信绝非盲目地狂妄自大,自我感觉良好,而需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研究成果做为支撑。作为和来文基学长一样有志于汉中历史文化研究的“同道”,以及年轻的本土学人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发掘和梳理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而不懈努力,贡献出无愧于时代的真知灼见。祝新书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来源: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