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追求的理应是客观真实,所以秉笔直书被当作史家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推崇与大力提倡,实录精神也因此成为史家之共识。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史家在历史记载中要做到完全真实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总会在有意无意间羼杂入神话、传说、故事等等虚构的情节和内容。这一点就连向来被称为“良史”的司马迁也概莫能外,尽管有班固“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的美誉,但也有人指出其中多有想象、虚构之处。季羡林曾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史书(主要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中对于帝王异相的种种描述如“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等,指出其显然不是正常人形象的真实记载, 而是佛教 “ 相好” ( 世尊有32相、80种好) 观念影响下的附会。陈寅恪也以曹冲称象和华佗事迹为例,指出“《三国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杂糅附益于其间,特迹象隐晦,不易发觉其为外国输入者耳”。他还特别提醒治史者应当注意,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存在于此二人传之中。受陈寅恪和季羡林的启发,笔者认为《通鉴》记载的武则天自述驯狮子骢的这番豪言壮语,也并不是她本人的发明,而是受到佛教故事的影响,以佛经语为己语。武则天大概是因为受到佛典《诸经要集》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是直接从《杂阿含经》《出曜经》《法句喻经》等记载的佛祖故事中得到灵感而临时编造出来的故事来威胁吉顼,因此拿此事来论证武则天年轻时即如何得果断有见识,实属不妥
《诸经要集》,又称《善恶业报论》,全书共 20卷,为唐代僧人道世于显庆四年(659)编撰而成,系摘录经律论中有关善恶业报方面的记载并加以分门别类编辑而成的一部佛教类书。《诸经要集》卷7《教诫篇》引《中阿含经》云:时有调马师,名曰只尸。 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观世间甚为轻浅,犹如群马。世间唯我堪能调马,狂逸恶马,我作方便,须臾令彼态病悉现,随其态病,方便调伏。”佛告调马师:“聚落主,汝以几种方便调伏于马?”马师白佛言:“有三种法,调伏恶马。何等为三? 一者柔软,二者粗涩,三者柔软粗涩。”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种方便调马,犹不调者,当如之何?”马师白佛:“遂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 莫令辱我。”调马师白佛言:“世尊! 是无上调御丈夫。 为以几种方便调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 何等为三? 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粗涩,三者柔软粗涩。”……调马师白佛言:“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 所以者何? 莫令辱我。”其中就提到了“调伏恶马”的3种方法,如果不能调伏,即当杀之。不过,没有提及具体调伏用的工具。
同书同卷又引《法句喻经》云:佛问象师:“调象之法有几?”答曰:“有三。 何谓为三? 一者刚(钢)钩钩口,着其羁靽。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由铁钩钩口故,以制强口。由不与食饮故,以制身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亦有三,用调一切(人)。亦以自调,得至无为。一者以至诚故,制御口患。二者以慈贞故,伏身刚强。 三者以智慧故,灭意痴盖。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
《法句喻经》虽然讲的是“调象之法”,但其法有三,即钢钩钩口、减食、捶杖。 其中有两个方法是用工具钢钩和捶杖来调伏大象的。
(图片来自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后来,道世又在总章元年(668)编成《法苑珠林》,就是在《诸经要集》的基础之上增益而成。据周叔迦考证:“此集即《法苑珠林》之初稿,作于显庆年中……迨后十年之间,增为百篇。每篇又增附以中土感应机缘,遂更名为《法苑珠林》……然此书自唐时即入藏流通,《法苑珠林》自南宋之末始编入大藏……《法苑珠林》卷帙繁多,此集精粹简要,观览力便,故得并存不废。”查《法苑珠林》卷48《诫勗篇·诫马部》,可以看出是原封不动地抄录了《诸经要集》所收载的以上内容。相比较而言,《诸经要集》成书早,又简明扼要,便于阅览,在唐代就被编入佛藏,得以流通;而《法苑珠林》则成书稍晚,加之卷帙繁多,不便于流通,直到南宋末年才被编入佛藏。不过,这些佛典对于武则天来说,应该都是很容易接触到的。从修成时间的先后、是否方便阅读的角度和在唐代传播流通的普及程度来综合考虑,武则天接触到《诸经要集》的时间应该比《法苑珠林》早。那么,武则天是否还有可能接触到比《诸经要集》更早的佛典? 笔者认为完全有可能。
(图片来自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诸经要集》所称引的《中阿含经》内容并不见于今本该经,而是见于南朝刘宋时来华的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杂阿含经》卷33《道品诵》,该经于元嘉二十年(443)译出;而《中阿含经》最初是由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译出的,今已散佚,现存为罽宾沙门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于东晋隆安二年(398)重新译出的。道世在编纂《诸经要集》时误将《杂阿含经》的内容当作《中阿含经》收入,后来据此增修而成《法苑珠林》又沿袭其错,以致后世以讹传讹。
另外,关于调马的记载还见于《出曜经》卷 19《马喻品》,曰:如有善调马之士,以策御马,随意所如,不失本彻。马性刚直,复恐鞭捶,恒自将护,以虑为失……彼习定人,驭摄诸根,执意不乱,心无他念,心所念法,亦不流驰……如马调御者,如彼调马人,见彼恶马,栊戾不调,著之羁靽,加复策捶,然后乃调。随意所如,无有疑滞。是故说如马调御也。
《出曜经》(图片来自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出曜经》,又称《出曜论》,为后秦弘始元年(399)由凉州僧竺佛念译出。而《法句喻经》,又作《法句譬喻经》《法句本末经》《法喻经》等,为西晋末年沙门法矩与法立共同译出,《诸经要集》所引《法句喻经》文见于该经卷3《象品》。武则天完全有可能接触到这些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译出的佛教经典。
(图片来源于作者原文稿)
►部分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于作者原文稿)
-待续-
文稿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王永平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