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微风轻拂,镇巴县渔渡镇会议室内灯火通明。7月24日晚,40余名青年干部齐聚一堂,在热烈的掌声中,渔渡镇“青年学堂”正式启动。破冰游戏中迸发的笑声、需求问卷上的勾选笔迹、镇政府负责人掷地有声的寄语,共同勾勒出这个学习平台的雏形——一个属于渔渡青年干部的成长“充电站”、创新“发射场”与情感“同心圆”。
立足实际,锻造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青年学堂绝非心血来潮,而是镇党委回应青年成长需求的战略考量!”开班仪式上,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的讲话直指核心。面对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复杂挑战,渔渡镇深刻认识到,青年干部的素养决定着发展的成色。为此,“青年学堂”以四大支柱精准发力。
学习提能类,聚焦时政解读、公文写作、群众工作法等实务技能,通过“案例研磨场”模拟真实场景,让知识落地生根。强体增谊类,羽毛球联赛、健身体验课、兴趣工坊,在汗水中释放压力、凝聚情谊。凝心聚智类,设立“心声茶叙会”,鼓励青年直言困惑,邀请领导以“学长”身份平等对话。创新启航类,组建项目小组攻坚镇域实际课题,将“金点子”转化为便民服务提速、农产品营销优化的具体方案。设计既呼应青年对能力提升的渴求,更紧扣渔渡发展的现实痛点,实现“学”与“用”的深度咬合。
创新机制,让青年从“参与者”变身“主人翁”
为确保学堂生命力,一套精细化运作体系同步落地。三方责任联动。领导小组统筹资源、站所负责人保障参与时间、青年干部轮值担任组长。动态需求调研。首场活动即发放问卷收集兴趣方向,未来将通过每月座谈持续优化内容。实效导向评估。技能工作坊要求“精讲多练”,创新项目组需提交可落地方案,杜绝形式主义。最具突破性的是“轮值组长制”。青年干部自主主持活动、协调流程,在实战中锤炼组织力。
“接过话筒就是接过责任!”首任轮值组长在破冰环节引导组员设计团队活动时感慨。角色的转换,让青年从被动受教育者成长为平台的共建者。
情感凝聚,在乡土沃野浇筑“青春共同体”
“你最自豪的兴趣是什么?”破冰环节的提问迅速点燃气氛。青年们分享着工作经历,业务站所的壁垒在笑声中消融。当办公室小周坦言“想学短视频宣传渔渡山水”时,立刻就有同事递上联系方式,协作的种子已然播下。
归属感是学堂的深层目标。正如活动发起者所期许:“让‘青年学堂’成为释放压力的缓冲阀、展示才华的竞技场、增进情谊的温馨港”。通过运动协作、茶叙倾谈、项目攻坚,青年干部在互动中构建情感联结,为未来工作中的并肩作战埋下伏笔。一周后,“凝心聚智·成长困惑与突破”茶叙会将迎来开讲。而更远的蓝图里,围绕农产品营销的“实题共创营”、借鉴外镇经验的“他山学思荟”正蓄势待发。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青年干部在学堂里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渔渡的田野上破土成林。当青春智慧汇入乡土发展长河,渔渡的振兴故事必将迎来更澎湃的篇章。(崔广森)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