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太白县黄柏塬镇:产业振兴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

太白县黄柏塬镇这颗秦岭深处的璀璨明珠,地处太白县西南,镇域面积达8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96%,年均气温11℃,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长江流域湑水河水系贯穿全境,太白河、牛尾河、红水河纵横交错,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不仅山水灵秀,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栖息于此,野生植物种类多达2170余种,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被誉为“天然氧吧”与“秦岭腹地小江南”。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实际,深挖资源禀赋,高位布局谋划,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引领、群众广泛受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IMG_256

激活文旅融合发展引擎。黄柏塬镇秉持“高起点规划、新理念引领、原生态呈现”的理念,对镇区进行科学布局。立足大箭沟的奇幻山水、郎坝稻田的田园风光,精心打造5条精品旅游线路,将自然景观与乡村风情完美融合。特色餐饮“湑水席”“稻田宴”相继推出,5个民宿集群拔地而起,构建起集游玩、美食、住宿为一体的完整旅游产业链。还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绿色资源”旅游新模式,依托红军标语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感受历史底蕴与自然魅力的交织。如今,年接待游客量达2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文旅产业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强劲动力。

IMG_257

筑牢特色产业增收根基。在特色产业培育上,全力发展林特经济。全镇已累计养殖土蜂1.5万余箱、培育板栗2万亩,形成户均10亩中药材、20箱土蜂、30亩干杂果的产业格局,户均增收超1万元。黄柏塬村的猪苓种植规模可观,130多亩猪苓喜获丰收,因其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皂角湾村以560余亩郎坝稻田为依托,发展农业观光游,实现种养结合、农旅融合,高山稻田产业独具特色,为全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趟出一条新道路。

IMG_258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成效。全镇紧盯做强特色产业目标,坚守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初心,探索“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公开公正“招强商、引优资”在招商洽谈之初,约定除过要提升民宿品牌、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打响民宿知名度外,还要将带动群众增收作为重点,30%-50%的工作人员聘用当地群众,公司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雇佣关系,带动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各民宿、农家乐已解决就业岗位80余个,人均年增收3万元。并持续关注农特产品生产销售,从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与产量。收获季,收购农户的中药材、蜂蜜、板栗等农特产品,经深加工包装后推向市场,实现农产品增值,保障农民增收。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道路。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高效整合土地资源,村集体流转农户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皂角湾村集体整合流转560余亩稻田,成功建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入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理念,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稻田种养殖基地,村集体雇佣当地群众参与稻米生产的各个环节种植,并合理应用稻田农旅资源,配套建设稻田科普园、稻田步道、郎坝咖啡屋等文旅设施,让农户参与旅游服务,经营农家乐、售卖农产品等,直接受益,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村集体将部分收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环境,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实现村集体与农户互利共赢。

下一步,太白县黄柏塬镇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联结机制,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让群众深度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在秦岭深处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群众富裕的美好画卷。(刘  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