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利法院洛河法庭干警聚焦群众微末利益,融合“枫桥经验”,快速妥善化解一起小额买卖合同纠纷。
原告何甲经营着一家汽修铺,被告余乙经常在店里修车补胎,一来二去,俩人渐渐熟络。2023年,余乙在何甲处换新轮胎、道路救援,累计产生费用5000 余元。因跑运输效益不佳,余乙支付部分费用后,向何甲出具了欠条。然而,欠条到期后,余乙不仅未还钱,还将何甲电话拉黑。何甲气愤之下,将余乙告上法庭。
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送达环节困难重重。余乙几乎拉黑了法庭的所有送达电话,法庭干警锲而不舍,先后前往余乙上班的矿场寻找,并向其所在村委会询问情况。经了解得知,余乙家境困难,母亲和妻子都患有疾病,村干部多次协调希望法庭能考虑被告实际困难,做调解处理。进一步调查发现,余乙明明在家,却与家人配合撒谎。
面对这一情况,法庭干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力量,请求村委会干部协助,对余乙父亲开展释法明理工作,耐心讲解逃避债务的法律后果,鼓励余乙勇于承担责任。同时,法庭干警也积极与何甲沟通,详细说明余乙家庭实际困难,争取其理解。何甲被法庭干警认真负责的态度打动,当即表示愿意退步,降低诉讼标的。
经过数天的不懈努力,余乙的父亲拿着现金来到法庭,在法庭的见证下主动履行了欠款,何甲收到钱款后出具收条,并向法庭申请撤诉。
“感谢你们,我本来以为这点钱不一定会管的,没想到法庭真的要回来了。”数着钱,何甲开心地说道。(张恒)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