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紫阳县人社局针对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按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就业和扩就业并举,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全力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截至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6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9万人,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优化招工服务,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积极与对口帮扶地区及县内企业对接,收集用工岗位信息,汇总整理后下发至各镇,通过集中安置点宣传栏、“紫阳人社”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工具,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宣传务工岗位信息。在县城广场、集镇安置点等人流量大的地点,精心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4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7万余个,发放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年初“点对点”输送修脚师返岗复工1200余人;联合县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县内茶企组织采茶工1000余人。
紧贴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培训实效。秉持“需求导向、就业目标”的理念,聚焦产业链发展与劳务品牌建设需求,持续推行“培训+考证+就业”一体化服务模式,拓宽培训工种范围,新增叉车、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员等18项市场急需工种,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有效满足县域劳务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需求。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99人次。
聚焦载体建设,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围绕毛绒玩具、鞋服织袜产业,按照“总部+分厂”发展模式,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技能培训等举措,推动新社区工厂蓬勃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奖补政策,对新社区工厂给予厂房租赁补贴、水电、物流等给予补贴,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企业按人数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县域人口分布和资源禀赋,在移民搬迁安置点、人口聚集村合理规划建设厂房,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三是深化技能培训,联合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开设“订单式”培训班,针对毛绒玩具缝制开展实操教学,先后开设毛绒玩具缝纫工培训班5期,确保群众上岗即上手。目前,全县新社区工厂总数达到121家,吸纳就业4387人。
强化政策宣传,确保政策全面落实。以“政策找人、服务上门”为工作导向,依托村(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包联干部,通过创新宣传模式、优化服务流程等举措,统筹做好惠民政策落实。积极与多家银行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协议,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优质的选择,推动创业贷款经办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降低了贷款利率,减轻创业者资金压力。截至目前,共发放技能培训补贴(含脱贫劳动力生活和交通补贴)1333人159.9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23笔7113万元;人社部门公益性岗位补贴1631人562.64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17人17万元;跨县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33073人1633.19万元。扎实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人社工作进园区”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海报、邮寄政策指南、进企业“送政策”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援企纾困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和知晓率。截至目前,失业保险累计降费246.8万元,惠及319个单位;累计向17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4.88万元,惠及195名职工;工伤保险累计降费23.4万元,惠及262个单位。
实施品牌战略,助力产业链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修脚足浴产业链建设部署要求,紧扣“一县三中心”总体发展目标,按照“育龙头、强链主、补链条、搭平台、保要素、建集群”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全县修脚足浴产业发展。结合修脚足浴发展现状,完善修改了产业链实施方案,优化新开门店奖补、企业回迁等延链强链政策,明确中高级人才的鉴定标准和培训补贴政策,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截至目前,新增开办修脚门店1820家,累计开办海外门店达16家(美国、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国内门店覆盖全国90%以上地级市,实现了广泛布局;完成修脚师培训31期1750人,完成修脚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5批次1642人,并成功新增输送了1852名修脚师至各门店。
下一步,紫阳县人社局将持续对标对表,抓重点,攻难点,紧盯新形势,聚焦新靶向,以服务者的定位,开拓者的气魄,奋进者的姿态,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创造出更多出色、出彩、出众的成绩。(雷鸣)
责编:张颖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