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白河县仓上镇:“油稻轮作”增效益 产业发展促振兴

立夏过后,白河县仓上镇马庄村的“秧田”里一片繁忙景象:金黄的油菜田随风摇曳,沉甸甸的菜荚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油菜籽香。田间地头,数十名工人头戴草帽、手持镰刀,弯腰俯身将一株株油菜齐根割下,动作娴熟利落。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衣衫,但丰收的喜悦却挂在每个人的嘴角。“嚓嚓”的收割声与农人们侃谈的欢笑声交织成曲,奏响农时抢收的乐章。

“这片轮作田依山临河,机械进不来,咱就靠‘老把式’的功夫进行人工采收,虽然辛苦,但能最大程度避免菜荚爆裂、籽粒遗漏。”村民张申明擦了把汗,将割下的油菜整齐码放成垛,在他身后的空场上,饱满的油菜籽穗已堆成小山,而收割后的油菜将经晾晒、脱粒、筛选、压榨等工序,最终化作金黄透亮的菜籽油,销往本地及周边市县。

近年来,马庄村立足土地资源特点,创新推广“水田旱地交替循环+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农田季节性轮作与立体种养,实现“一田多收、生态增值”,走出了一条农田高效利用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油菜收了种水稻,水稻收了再种油菜或蔬菜,水田和旱地交替轮作,土地全年不‘歇脚’。”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杜大华介绍,传统农田往往因单一作物种植导致季节性闲置,而水旱轮作模式通过精准衔接作物生长周期,让农田利用率提升30%以上,且水旱交替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跨季传播,种出的油菜和水稻品质更高。

在此基础上,马庄村还坚持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通过作物秸秆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量,持续提高耕地有机质的含量,同时稻田注水后,合作社将投放鲤鱼、鲫鱼等鱼苗,利用鱼类清除杂草、防治虫害,其排泄物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

“一田两用”激活了土地潜力,也释放了叠加效应。“这一片50余亩的轮作田预计可收获菜籽1万多斤,榨油收入超5万元;紧接着的优质水稻种植,又将为村集体带来每亩超3000元的综合收益,带动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站在田埂上,望着即将“变身”的油菜田,村党支部书记杜大华满怀信心,“我们要把‘巴掌田’变成‘聚宝盆’,让更多乡亲尝到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的甜头!”

下一步,白河县仓上镇马庄村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游乐等为一体的稻香田园,以“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庞世凯)

责编:张颖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