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秦巴山区薄雾氤氲,紫阳县麻柳镇堰碥村层叠如黛。驻村第一书记向山站在村为农服务中心门前,看着满载化肥的卡车驶入村口,几十位村民自发聚拢而来,笑声穿透山谷——这是2023年深秋的一幕,也是向山同志扎根堰碥四载的缩影。
自2021年8月上任以来,这位“85后”书记以解民生之急、铸党建之魂、树文明新风三件实事,让一个偏远山村焕发新生,更以实干精神荣获2022年镇抗疫先锋、2023年紫阳县优秀第一书记、2024年中共麻柳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送来“及时雨”:5吨化肥破解生产困局
“当时地里庄稼蔫着,大伙儿急得跺脚!”村民王老汉回忆道。2023年11月,正值耕地流出整改与春耕备耕关键期,堰碥村面临化肥短缺困境。向山连夜协调帮扶单位紫阳县供销联社,一周内调运5吨优质尿素送达村上。这批总氮含量≥45%的ISO认证肥料,不仅为391户村民节省成本1.5万元,更为农业增产打下根基。
在捐赠现场,向山同驻村队员一起,与村民一同搬运化肥。汗水浸透的衬衫下,是他随身携带的《民情笔记》——里面记录着每块耕地面积、作物类型和肥料需求。四年来,向山累计争取帮扶资金超10万元,从消费助农到产业造血,让村民增收底气更足。
筑牢“红堡垒”:党员奋战抗疫最前线
2022年3月,面对陡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紫阳县打响。接到支援任务后,向山同志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交接好本职工作,与镇支援队伍一同奔赴塘么子沟村。在支援塘么子沟村抗疫的日子里,向山同志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常常工作到深夜,顾不上休息,忘记了疲惫。他用实际行动,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让“红色堡垒”在乡村防疫阵地坚不可摧,为守护塘么子沟村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党员力量,是新时代党员冲锋在前、担当作为的模范榜样。
弘扬“新风尚”:一场升学礼吹散陈规陋习
2024年8月,两份特殊的“承诺书”在堰碥村引发热议:一份是《拒绝“升学宴”倡议书》,另一份是5名大学生签订的《新民风承诺书》。向山同志同该村支部书记策划的“集体升学礼”上,他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用鲜活案例剖析大操大办的负担:“一顿宴席耗光半年收入,何必让亲情变负担?” 活动现场,他同包联部门领导一起为准大学生颁发千元奖学金,更表彰了11位“好婆婆”“好媳妇”等新民风典型。村民陈某感慨:“以前攀比办酒,现在比谁家孩子争气、谁家婆媳和睦!”四年来,向山同志推动修订村规民约,通过“善行义举榜”“星级文明户”评选,让节俭之风浸润乡野。
星光不负赶路人
翻开向山同志的驻村日志,在日志的扉页写着这样一行文字:“脚沾泥土,心贴乡亲。”从协调化肥保春耕的“及时雨”,到奋战抗疫最前线的“排头兵”,再到革除陋习的“新风倡导者”,他以点滴实事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誓言。2025年在帮扶村开展的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中,他举起右拳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鲜红的党旗与村民信任的目光交织成最厚重的勋章。
四年驻村路,深深堰碥情。当四年的光阴沉淀为堰碥山水间坚实的足迹的时候,向山同志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动人的“优秀”,不是高悬的奖状,而是俯身泥土,为民办事的辛勤付出;最闪耀的“党员”,不在于有多么响亮的口号,而在于乡亲们那句朴素的“向书记,像咱自家的娃”。他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赤诚,在这片秦巴沃土上,书写了一位八0后,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脚下有足迹,心中拥有充满关爱群众的光芒,这便是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驻村第一书记最平凡,也最动人的西边走着的风景!(叶柏成)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