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杨老四攥着发烫的土疙瘩,指甲缝里嵌满板结的土粒,本该钻出嫩芽的田垄依然死寂。五里外的桑园里,李生林正对着新栽的桑苗田叹气——本该油绿的几万株桑苗蔫头耷脑,叶片边缘卷得像烤过的烟丝。最让他揪心的是蚕房里那些“金疙瘩”,吃了干巴巴的老桑叶,蚕宝宝瘦得透亮。
工作队的旱情簿上,密密麻麻记着难处:天山、柳树垭、陈家沟的水窖水位下降明显,部分群众面临季节性缺水难题。新桑苗成活率跌到六成。刻不容缓,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旱战役即刻打响。
工作队用镰刀砍开缠住水管的野藤蔓。“这儿!水泥缝渗水!”村支书罗长海伸手摸到湿泥,县法院驻村工作队立刻围上来灌浆补漏。天亮时,汩汩山泉终于顺着疏通的水管流进蓄水池,等在池边的吴大嫂赶紧舀起一瓢浇在自家干裂的菜地上:“可算保住这茬辣椒苗了。”
三轮车突突的响声成了这些天最让村民安心的动静。大白塑料桶满载着清水,穿梭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上。“六婆,今天给您多捎了半桶!”驻村队员将水桶稳稳放下,又仔细检查了特意为独居六婆安装的引水软管,确保水流能顺畅抵达灶台旁的水缸。
最让村民揪心的是几百亩桑园。为了抢救春蚕赖以生存的桑叶,工作队连夜从县里运来了六个储水罐。次日清晨,大功率水泵在山腰轰鸣作响,白色的水龙顺着新铺设的管道奔涌而出,滋润着干枯的桑苗。村民老刘轻抚着重新舒展的桑叶,眼眶泛红:“这水泵劲儿真大,顶得上我们三台老机器!”
夕阳西下,取水点的储水罐在余晖中泛着银白的光。几个老汉蹲坐在罐子旁,吧嗒着旱烟袋。“早些年遇上这种旱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死。” 老张吐出一口烟,声音里满是感慨。“可不是,现在有这罐子存着水,心里踏实多喽!”
晚风裹挟着水泵的嗡鸣声掠过村庄,各家各户的炊烟袅袅升起,在暮色里交织缠绕,如同村民们与平利法院驻村工作队紧紧相连的心。(赵龙涛)
责编:张颖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