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至今,提及故乡,人们总有万千情愫。“故乡”一词,承载了人生太多的记忆与美好,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人生之中最大的牵绊。如今,走进新时代,这心怀故土的悠久传承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离开家乡,让故乡成为永远的牵挂”,更是游子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蓝图,在家乡成就最广阔的天地,让家乡成为最美丽的家园。
挥别家乡,奋力征程。告别家乡,闯荡城市,是无数中国游子的奋斗史,也是袁海垚的前半生缩影。出身秦岭深处的金川镇小川村,初中毕业的他为减轻家庭负担,只身奔赴西安。初入工地,他每日肩扛200斤水泥砖往返四楼,粉尘满身、工装结霜,却咬牙坚持多扛一倍重量。
这份“拼命三郎”的韧劲,让他从泥瓦匠一路成长为班组长、项目经理,参与建设大唐芙蓉园等城市地标,用汗水浇筑出奋起之路。十余年打拼并未改变赤子本色。2017年,他带领乡亲成立陕西奥格见造建筑设计公司,同时也将“传帮带”带进企业:手把手教技术、优先为农村青年提供岗位,助力百余人扎根就业。公司成立次年纳税破千万,而他专注学校设计的初心更显深沉:“娃娃们的学堂,必须比我们当年更亮堂。”
反哺家乡,游子之晖。回到家乡,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更是一份责任的担当。袁海垚始终认为家乡是游子最终的归宿,要用双手、智慧和才能助力故土新发展。2023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袁海垚毅然回到家乡,准备投资500万启动全镇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民宿。这位曾扛着水泥砖走出大山的汉子,深知“授人以渔”方能长久——他立下规矩:民宿建设优先聘用本地工匠,从砌墙工到管理员,40余个岗位全数留给留守乡亲。“要让大伙儿在家门口挺直腰杆挣钱!”他还帮助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更自掏腰包送突发疾病的孤寡老人就医。面对“穷山沟搞旅游”的质疑,他蹲在地头与村民算账:“老屋旧瓦是乡愁,天麻腊肉是财富,游客来了,咱的山水就是金山!”
从工地“拼命三郎”到乡村振兴领路人,袁海垚像候鸟归巢般衔回希望。他的故事如秦岭山风,正唤醒更多游子:走得再远,根永远扎在故土的热土里。(供稿:宁陕县金川镇)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