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学好上”“上好学”“学得好”“好成才”——“宝鸡好教育”开创教育强市新局面

“学好上”“上好学”“学得好”“好成才”,这十二个字不仅浓缩了老百姓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更勾勒出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厚重答卷。

如何破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在宝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教育系统以“敢为人先”的魄力,高举“宝鸡好教育”的大旗,奋力谱写人民满意的教育新篇章。

抓项目优硬件擘画发展新蓝图

“你好”“你们好呀”……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宝鸡市东城实验学校门口两台智能机器人,用清脆的声音向每一位新生问好,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

“是机器人!”学生们好奇地围拢过来,叽叽喳喳地分享着这份惊喜。

刚结束与机器人的趣味互动,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奔向了崭新的校园,他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惊喜。校门口的家长则乐呵呵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所新学校真是又高端又贴心,实实在在解决了孩子‘上好学’的难题,让人打心底里满意!”

IMG_257

这是宝鸡市通过狠抓项目建设、优化办学硬件所取得的成效之一。近年来,宝鸡市精准聚焦当前教育领域的供需矛盾,持续加快教育项目建设速度。一组数据便是明证:2025年,宝鸡市东城实验学校、金台职教中心迁建、虢镇小学改扩建等16个项目已建成投用,新增学位7480个,有效缓解了学位紧张问题。与此同时,金台区龙泉中学迁建、凤翔区高新小学等8个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宝鸡市不仅聚焦当下,更放眼未来。针对未来十年学龄人口“总量下降、学段波动、城区集中”的特征,该市建立学位供需动态预警机制,编制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制定新一轮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规划显示,未来三年该市将谋划“四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91个,总投资47.47亿元,预计新增学位4.56万个,着力破解“城挤乡弱”和城区大校额、大班额、生均资源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推动资源配置与人口流动精准匹配。

抓改革优管理激发内生新动力

近策远谋铺就坦途,宏图渐展迈向未来。如何激活宝鸡教育一池春水,凝聚起蓬勃向上的内生动力?该市以“深耕改革、优化管理”破题,执创新之笔,开启了新一轮改革。

从“各自为战”到“全市拧成一股绳”,突破管理体制瓶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什么?该市教育管理部门的答案是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该市以“全国基础教育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建设为契机,建立项目资金、师资编制、教育资源三项统筹机制,实施全域协调规划布局,统一优化学校布局,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化办学”,打造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新生态。攥指成拳,合力致远。宝鸡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说,以前每个学校就好比是一根根手指,力量单薄。如今,集团化办学模式将名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师资培养方式移植给薄弱校、乡村校,让手指握起来,迸发出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强大合力。目前,该市累计组建教育集团40个,覆盖成员校141所。

从“学校人”到“系统人”,师资管理改革纵深推进。该市积极深化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打破教师和校长身份壁垒,促进师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上半年教师交流轮岗占比15.21%,校长交流占比31.40%,均大幅高于10%基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师资管理,犹如三条“源头活水”奔涌而来,激活了宝鸡教育一池春水,正带领宝鸡教育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

抓创建优质量开创教育新格局

“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当下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更是倒逼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主动破局的时代课题。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如何破解现有教育发展的深层瓶颈,真正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两项创建”,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连日来,宝鸡教育界好消息频传:凤县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麟游县成为全省首批“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水到渠成。”宝鸡市教育局负责人说,“两项创建”是全市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之基。为此,该市制定科学合理的创建规划,凝聚创建合力,将“项项达标”的蓝图,变成了“创则必成”的现实。

——立德树人,坚守高质量发展核心。

新学期伊始,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一系列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参观陈列馆、触摸老机器……该市中小学校师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宝鸡市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确保育人事业方向正、根基稳、成效实。

——协同育人,拓宽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赏识教育专家魏建惠……9月7日,该市学生家长李斌如数家珍般介绍道。他还补充说:“这些‘大腕’的课我都听过。”

同李斌一样,该市不少家长也都听过教育“大腕”的课。近年来,该市实施“好家风 好家长”家庭教育绿荫计划,举办公益大讲堂71场,惠及家长15万人次;推进“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确定“家校社共育”实践校429所,大力拓宽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抓职教优融合服务地区新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如何将报告要求从纸面落到实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宝鸡教育人正以实干姿态奔走在探索实践的前沿。

职教改革的靶心是什么?答案是人才。如何培养出精准契合发展需求的“靶心人才”?该市的做法是重塑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此,该市先后制定《宝鸡市组建高水平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工作方案》《宝鸡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互融”工作方案》等方案,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精准锚定靶心人才的培养大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日新月异,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

靶心人才具体如何培养?宝鸡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负责人说:“首要任务是破解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时差’和‘温差’,打通人才精准供给的‘任督二脉’。”

近年来,该市立足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指导全市17所中职院校新增无人机操控与维修、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专业13个,全力匹配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需求。

聚焦靶心、打通梗阻之外,该市还致力拓宽高中阶段发展通道,促进学生多元全面成长成才。例如,推进综合高中试点改革,实现全市12个县区综合高中班全覆盖,2025年全市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招生占比位居全省前列。统筹优化中职教育资源配置,整合“空小散弱”学校资源,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双示范”建设,办好“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好上”的民生基础日益夯实,“上好学”的资源供给持续优化,“学得好”的育人水平稳步提升,“好成才”的发展通道愈加畅通。这幅徐徐展开的“宝鸡好教育”宏伟画卷,是宝鸡教育人对时代考卷的坚定作答,更是对人民群众殷切期盼的深情回应。(供稿:宝鸡市教育局)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