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带着组织的嘱托与青春的憧憬,我踏入宁陕县城关镇汤坪村的山水画卷。从象牙塔到黄土地,从懵懂学子到村主任助理,三百多个日夜的淬炼,让肩头的责任,从一纸任命沉淀为脚下的泥土和心头的暖流。这份扎根基层的青春答卷,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躬身的实践;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沉甸甸的收获——它由“沉下去”的植根、“闯出来”的繁茂与“暖开来”的芬芳共同书写,铭刻在汤坪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
青春是“沉下去”的植根:在泥土中磨砺公仆本色
“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能拿得起刨地的‘锄头’,握得住绣花的‘小针’。”初到汤坪村,方言如密网、农事似天书,我深知唯有沉入泥土才能破局。白天随着村支书踏遍全村的沟梁,笔尖划过土地确权图上的田垄界线,深夜翻烂《乡村振兴政策汇编》,将“林下种植”“三会一课”等相关术语嚼碎咽下。暴雨突袭的7月,我与村两委踩着淤泥转移群众,手电光刺破雨幕时蓦然懂得:“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沉下去”的重量,是肩头担起的生命之责。
在“清廉村居”申报中,我以纪律为犁深耕廉政土壤。协助完善村级财务监督制度时,老会计一句“账清心才安”如警钟长鸣。“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当村民从质疑“镀金干部”到递来一碗解暑的绿豆汤时,我触摸到民心最本真的温度。
青春是“闯出来”的繁茂:在风浪里锻造担当筋骨
面对“7.17”洪灾后汤坪村路段的断壁残垣,我攥着铁锨扑进塌方现场。泥浆灌满雨靴,手掌磨出血泡,却在与乡亲们共清垮方的号子里,听见了“人民至上”的铿锵回响。森林防火巡查中翻越数道山梁,脱贫户信息核验时踏破百余门槛,更在“逢九必拆”攻坚战中,以法理柔情化解抵触——当违建户从冷眼相对到主动递来拆除工具,我领悟了总书记“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的深意。
产业战场同样淬炼智慧。为百余户产业奖补精准“号脉”,将惠民资金滴灌至堰沟鱼塘;在袁家埫跟进农家民居体验区打造,参与电线杆美化、彩虹公路建设,让全域花谷的彩绸舞动成文旅经脉。更在村庄街巷,以彩绘轮胎为调色盘,用全域花谷作画卷,为朴素的汤坪街巷缀上跃动的色彩——这“闯出来”的繁茂,是双手描绘的振兴新景。
青春是“暖开来”的芬芳:在烟火中绽放为民初心
汤坪村的蜕变需要实干奠基,亦需故事传音。当汤坪沟饮水工程通水那日,我写下《汤坪村:铺就“幸福水管” 畅流民生甘泉》。稿件登上《安康日报》时,支书拍着我肩笑道:“小周,你这支笔也是锄头呢!”镜头转向田园:短视频里金浪翻滚的油菜花海、林间嬉笑的孩童,让汤坪之美跨越群山,在千余次点赞中汇成乡村振兴的和声。
更暖的芬芳绽放在心间。帮独居老人进行养老认证,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用乡音俚语调解妯娌争执……乡亲们一声“小周”取代了“那个大学生”,我终成一名“汤坪人”。这血脉相连的信任,恰如莲藕深扎污泥却捧出雪白芯蕊——唯有将心焐热了泥土,泥土才会报以春暖花开。
最后,沃野长歌,青春作答
一年扎根,汤坪的山水已烙印魂灵。站在新起点,我誓将 “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上,把工作抓在手上” ,继续做一头躬耕不辍的“拓荒牛”。以脚步丈量这方热土,以真心倾听屋檐下的细语,以实干续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供稿:宁陕县城关镇汤坪村村主任助理 周俊博)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