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传承千年技艺 助力中药发展

为弘扬中医药传统炮制技艺,提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7月23日至24日,国家级非遗炮制技艺传承人逯安新、深耕传统制剂的主任中药师刘文兴两位资深老药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开展传统炮制技艺传承培训。此次培训由副院长张淑玲主持,中药传承团队及来自市级多家兄弟医疗机构的资深中药师代表近50人参加了培训。

IMG_256

实操体验,匠心初现。首日课程围绕五子衍宗膏内服蜜膏与外用穴位贴的制作以及淡豆豉古法发酵。炼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蜜液状态变化:初期大泡翻腾像鱼眼,逐渐转为细密均匀的小泡,最终颜色加深,达到“挂旗”或“滴水成珠”的临界状态。 收膏的判断标准是药液滴入冷水中凝结成珠不散,过滤环节则要求“趁热多层细滤” ,使用细密滤网或绢布,确保膏体细腻无渣、质量优良。淡豆豉的古法发酵,需将黑豆蒸至“透心不烂”的程度,手指能轻易捻开豆皮但豆形完整。拌入鲜桑叶、青蒿汁时,药汁的浓度、温度与拌入的均匀度直接关系菌种活性与分布。 实践中,学员们学习了根据季节变化调节发酵的温度与湿度,掌握了“每日定时观察、嗅闻气味变化、适度翻动”来判断发酵进程和防止霉变的方法。

次日培训侧重矿物药净制与丸剂制作。学员们系统学习了净芒硝的提净结晶法以及醋硇砂的炮制要点,并通过亲手操作掌握了相关技术。提净芒硝时,水质、溶媒量、结晶温度、结晶时间以及析晶后母液的处理每一步都需严谨。醋硇砂炮制关键在于“醋煮尽” ,即加入定量米醋后,需文火缓缓加热,不断搅拌至醋液完全被吸收或蒸发,药材表面呈现均匀色泽且无醋味残留,防止残留物影响药性或产生刺激性。逍遥丸制作环节,学员们通过反复练习药粉细度控制、起模、成型到干燥的全过程,体会传统水泛丸“手心相应,泛制成丸”的精湛技艺。起模时药粉细度必须均匀,过100目筛,注意起模用药粉量及喷洒的时机用量。通过手腕轻柔、快速、旋转的“簸动”动作,使细粉在湿润环境中逐渐滚成大小均匀、紧实圆滑的丸模。在合格丸模基础上,遵循“加粉-湿润-滚动”的循环。湿润程度需严格控制,过湿易粘连结块,过干则不易裹粉甚至裂丸。 操作者需凭手感感知丸粒表面的湿度,适时喷洒少量水或药汁,再均匀撒入药粉,通过竹匾或手掌的旋转揉搓,使丸粒层层增大,最终达到大小均一、圆整光滑、质地紧密、崩解时限符合要求的标准。
IMG_258

理论筑基,深化认知。逯安新老师开展《中药炮制技术概论》理论培训,系统梳理了炮制的历史源流、核心目的、主要方法及现代应用价值,为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员们结合实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发酵异常气味的鉴别与处理、水泛丸起模失败的常见原因等,与讲师展开讨论。这种基于实践困惑的理论回溯与解析,极大深化了我们对“遵古炮制”科学内涵及“药为医用”质量要求的理解。
IMG_259

此次为期两天的密集培训,通过系统理论学习与深度实操演练,有力推动了珍贵传统炮制技艺的传承,显著提升了药学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未来,药学部将持续深化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供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