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马灯是农村夜晚的“光明使者”。铁皮裹着玻璃灯罩,煤油灯芯明明灭灭,驱散黑暗。
家中马灯常摆在堂屋八仙桌上。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灯光透过奶奶慈祥干练印着皱纹的脸;我们姐妹几个趴在桌边写作业,奶奶和母亲借着昏黄的灯光要么剥着苞谷亦或纳着鞋底,把对生活的期盼缝进细密针脚里。
后来电灯普及,马灯闲置,但那团昏黄的光,连同灯下的劳作与家常,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宋晓敏)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
七十年代,马灯是农村夜晚的“光明使者”。铁皮裹着玻璃灯罩,煤油灯芯明明灭灭,驱散黑暗。
家中马灯常摆在堂屋八仙桌上。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灯光透过奶奶慈祥干练印着皱纹的脸;我们姐妹几个趴在桌边写作业,奶奶和母亲借着昏黄的灯光要么剥着苞谷亦或纳着鞋底,把对生活的期盼缝进细密针脚里。
后来电灯普及,马灯闲置,但那团昏黄的光,连同灯下的劳作与家常,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宋晓敏)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