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米小红:根植于乡土的心灵解读——读陈旬利《女娲山灵》随感

IMG_256

去年晚秋时节收到陈旬利先生的赠书。初捧起陈旬利先生的散文集《女娲山灵》,便仿佛踏入了一片神秘而迷人的文学天地,这里满是秦巴大地深处平利县独特的韵味。随着书页的翻动,一个集自然美景、历史传说、人文风情于一体的平利逐渐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我沉浸其中。

在“故里风景”中,平利俨然变成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织的绝美画卷。化龙山的雄伟险峻、天书峡的奇灵秀美、药妇古道的兴衰变迁、秋山松河的肥沃富饶…… 这些自然景观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而女娲山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作者在描写其壮丽山川景色的同时,融入女娲文化,使女娲山成为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象征。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平利大地的钟灵毓秀,也明白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处山水都因人文故事而更具魅力,每一段人文历史又因山水的滋养而源远流长。对于该章节的《山水城》一文,我感触颇深。我们家乡的县城,我自小就十分熟悉,而作者笔下的县城,却有着别样的韵味。他以独特的视角,细腻地描绘出县城的山水风貌、街巷布局,以及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生活气息。文中的县城,既有我所熟知的烟火气,又在作者的文字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那潺潺流淌的坝河,仿佛一条灵动的丝带;那错落有致的山峦,宛如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作者将自然山水与县城的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县城的热爱与眷恋,让我在阅读时,心中涌起强烈的共鸣,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

“草木性灵”一辑别出心裁,作者将目光投向那些平凡的草木,却挖掘出了不凡的意义。在《巴山柳》中,黄洋河边的麻柳树被描写得随性自在,“它随着地域、流水、阳光,随意、随性地生长着;没有成才的欲望,没有出人头地的欲望,没有远走高飞的欲望”,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便被洪水浸泡多次,依然生机勃勃。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生活中那些默默坚守、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而《歌者枞树》中,作者从松香对琴弦的作用入手,联想到枞树和巴山人一起歌唱时代、生活,赋予枞树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形象。通过对这些草木的描写,作者借物抒情,传达出对生活、对家乡独特的感悟,也让我学会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好,感受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而在《化龙冷杉》一文中,作者对化龙冷杉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化龙冷杉,这种生长在化龙山深处的珍稀树种,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扎根于贫瘠的土地,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身姿挺拔。作者详细描述了化龙冷杉独特的形态特征,那粗壮的树干,仿佛是岁月镌刻的勋章;那茂密的枝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同时,作者还深入挖掘了化龙冷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它见证了化龙山的变迁,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仿佛亲眼见到了那片生长在高山之巅的化龙冷杉林,感受到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屈的精神,也让我更加懂得从平凡的自然事物中去发现美好,去感受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女娲乡亲”一辑又宛如一股暖流,流淌在书页之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浓浓的人间温情。在《小河深深》一文中,作者用质朴的文字,描绘了生活在小河边的乡亲们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的日子,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温暖与力量。乡亲们在河边洗衣、洗菜,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那声声笑语仿佛穿越了书页,在我耳边回荡。作者以一颗悲悯之心,关注着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思想和生命。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我看到了平利人民的勤劳善良、坚韧不拔,他们是平利地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这些平凡乡亲们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地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中,更深深扎根于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身上。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成为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

“客在旅途”一辑中,最让我动容便是《蓼子开花花开酒曲香》一文。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深情纪念,字里行间满是真情实感。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做酒曲的点滴细节,将母亲勤劳、坚韧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那漫山遍野开花的蓼子,仿佛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承载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在作者的笔下,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阅读这篇文章,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小时候跟在母亲身后的画面,能感受到母亲粗糙的双手抚摸作者脸颊时的温暖。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我不禁为之动容,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懂得亲情的珍贵与无价。作者用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故事,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时,都会被这份深沉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写作特色来看,《女娲山灵》的语言风格多样且灵动。讲述历史传说时,简洁而古朴的文字,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描写自然风光时,细腻优美的笔触,让我如同身临其境,陶醉在美景之中;叙述生活故事和人物时,生动形象的口语化表达,又让我与故事中的人物亲密接触,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多样的语言风格转换自如,为我的阅读带来了丰富的体验。表述方式上,古今观照、虚实对应与沉浸式表达手法贯穿始终。在描写历史故事时,古代事件与现代思考相结合,让历史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时,虚实相生,使所描绘的对象既真实可感又充满想象空间;沉浸式表达更是让我深入到作者营造的情境中,与作者一同感受、一同思考,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女娲山灵》对地域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将平利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文化元素以文学形式呈现出来,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平利地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平利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在文学创作方面,它打破了传统散文的单一模式,将多种元素有机融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创新,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作品中传递的对家乡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情感与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在阅读中汲取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从生态文学视角看,作者对自然景观和草木的描写,传达出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提醒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平利本土读者来说,这本书更是唤起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认同感,激励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篇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一如身心俱往的返乡之旅。陈旬利用文字在女娲山下建造的文学神殿,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认领自己的乡愁。或许正如他在《药妇古道》中所写:“所有迷路的人,最终都会在传说里找到归途。”而《女娲山灵》的不凡之处,正在于它证明了:在这个解构一切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建构新的神话——不是为了逃离现实,而是为了更清醒、更诗意地栖居其中

合上《女娲山灵》,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了平利地域文化的魅力,更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迪和文学的滋养。它就像一位无声的向导,引领我走进平利的文化脉络与心灵世界,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向往。我相信,这部作品将在文学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平利,感受它的魅力。同时,也期待陈旬利先生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继续为我们挖掘地域文化的宝藏,带给我们更多的阅读惊喜。

【作者简介】
IMG_256

米小红,小学教师。从小就热爱文学,其作品在《旅途》《安康日报》《安康文学》《平利文学》等平台多次发表。(供稿:平利县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