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君县哭泉镇坚持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五色工作法”,逐步探索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依靠群众、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
红色引领,筑牢组织根基。哭泉镇始终将强化党组织建设作为统领全局的核心。麻庄村通过严格落实“党员+”机制,不仅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还鼓励党员在乡村建设一线亮身份。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初期,党员带头清理巷道、拆除违建,主动包联困难户,耐心讲解政策,化解邻里纠纷,成为凝聚人心、推动落实的关键力量。淌泥河村党支部则组织党员成立“田间服务队”,在农忙时节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抢收玉米,真正把组织力转化为帮扶实效。这种“红色引擎”作用正在全镇各村复制推广,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
橙色关爱,传递民生温度。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群体,哭泉镇着力构建有温度的关爱服务体系。哭泉村持续开展“红色代办”服务,志愿者定期为独居老人上门打扫、代购药品,争取“童伴妈妈”项目,为留守儿童开设课后辅导班和兴趣课堂。去年,村“两委”链接公益资源,为大病困难家庭发起募捐并协助申请医疗救助,切实缓解了其生活压力。针对留守老人较多的实际,该村建起“爸妈食堂”,为40余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每日午餐热饭,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问题。这类暖心举措正在全镇形成示范,越来越多村民感受到“身边小事有人管、急难愁盼有人帮”。
绿色行动,塑造宜居风貌。依托“双微网格”责任体系,哭泉镇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提升。麻庄村通过划分微网格,明确责任区,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垃圾治理、巷道清洁和户厕改造。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有机玉米种植、生态养殖项目,既美化环境又带动增收。淌泥河村则以打造“美丽庭院”为抓手,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花果树木,实现“一院一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在全镇评比中荣获“人居环境示范村”称号。这一“绿动力”正带动全镇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蓝色发布,推动阳光治理。为提升治理透明度,哭泉镇积极推广“线上+线下”村务公开模式。各村利用微信公众号群及时发布惠农政策、项目进展,线下“三务”公开栏定期公示财务收支,接受群众监督。金牛村村民通过微信群平台反映饮水设施淤堵问题,村委会迅速响应并组织清理,高效解决了安全饮水难题。马前尧村在实施护坡修复工程时,通过村民微信群实时公布工程预算、施工方选择和每日进度,全程“晒”在阳光下,赢得了村民的广泛支持与信任。这种开放互动的做法,增强了干群互信,正在全镇范围内促进村务管理更规范、更高效。
紫色启智,培育文明乡风。哭泉镇注重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探索建立“12345”议事协商模式,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源泉”宣讲团用乡音土语讲解政策,开展“明红说事”让村民自己议身边事、解心里结。通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身边典型,树立道德标杆,抵制陈规陋习。哭泉村深入挖掘本地“孟姜女传说”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要求编写村规民约。南塔村定期举办“文化小院”讲故事活动,用淳朴乡风滋养民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参与中提升了素养,邻里互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来源:铜川日报)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