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强省

筑基以强本,深耕方致远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执行者”、群众利益的“守护者”,自身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落地效能的高低。然而,部分干部在面临复杂棘手事时仍存在“本领恐慌”:面对数字经济问题不会“算”,遇到矛盾纠纷不善“解”,碰到新领域工作不敢“闯”。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要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不断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脊梁、硬肩膀。

理论学习不是“装点门面”的表面功夫,而是明方向、辨是非的“指南针”。从焦裕禄扎根兰考研究治沙规律,到黄文秀深入大山探索脱贫路径,优秀党员干部的共同特质,便是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自身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干部更需沉下心来,不仅要读原著、学原文,更要悟原理、知原义,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判断形势的清醒、谋划工作的思路、破解难题的举措,让思想之舵始终同党中央要求同频共振,与时代脉搏同向跳动、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的能力素质,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如今,乡村振兴需要懂产业、会发展的“新农人”干部,基层治理需要善协调、勤服务的“多面手”干部,科技创新需要知前沿、勇突破的“开拓者”干部。这就要求干部跳出“舒适区”,主动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先进学:在田间地头学习农业技术,在矛盾调解中掌握沟通技巧,在项目攻坚里熟悉政策落地流程。唯有把业务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才能在面对新挑战时胸有成竹,在推动发展时掷地有声。

作风是干部的“隐形名片”,是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尺,也作风建设是干部学习的必修课。要在日常学习中常敲“警钟”,以先进典型为镜见贤思齐,以反面案例为戒自省自警;要在服务群众中践行作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学习的“课题”,把群众的“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唯有以过硬作风筑牢廉洁防线,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让干部的“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供稿:陕西省府谷县黄甫镇 叶庆国)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