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二月,风和日丽。白河县仓上镇石关村秦家大院在翠竹绿树之间似隐似现,光滑整洁的石板路如一条青丝带,环环折折伸向每个农家院。一片被划成方格小块的“小菜园”里,各种时令蔬菜郁郁葱葱,透着春天蓬勃旺盛的田园景色。
一排土墙石板房,屋檐下满满挂着金黄亮色的玉米棒子,小院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女主人李正梅刚从菜园里扯回葱蒜蔬菜,在水龙头下麻利的清洗。“现在政府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我这房前屋后都种了菜,还养了猪和鸡,加工出来就能变现钱!”李正梅手上忙碌着,拉开了话匣子。
年前,政府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对秦家大院的民居进行了美化改造,李正梅也把房子简单装修了一下,在家里开了个农家乐,平时种地,来客了就接待,隔三差五就有游客来山上品尝她做的农家菜。“前天,有熟人打电话说要带几个朋友来游玩,点名要吃手磨菜豆腐,我得提前做好准备。”李正梅这样的“家庭式作业”已成为仓上镇发展“庭院经济”助农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花样庭院”扮靓宜居家园
行走在天宝村七组整洁宽敞的产业大道上,漂亮的太阳能路灯有序排列成一条弧线。田园村道边,药王宫生态发展有限公司300亩茶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与各种盆景花卉果树融在一起,和谐悦目。
姜家院子是村里“庭院经济”示范点,这几天,趁着农事节令没到,大家组织起来,把院落周围环境卫生统一收拾整理一遍。“宜居才能宜业,环境美了生活品质就提升了,发展经济更有劲头!”县派驻天宝村乡村振兴特派员张吉斌说,好环境是产业兴、村民富、生活美的直观体现。
“村民以前多数在景区务工,辅助劳力从事茶园采摘和管护,收入来源单一,现在我们把茶园分放到户,由工人变园主,公司负责茶叶制作外销,收入归农户所有,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经济效益也会更加明显。”天宝村主任王军告诉我们。
姜家院子的人利用院落“四旁”资源,在“小菜园”里种各种蔬菜,卖给景区或民宿园,有销路还不跑远路。而且家家都有“微花园”和瓜果园,春来花满院,秋至果满枝,别具特色的“庭院经济”,扮靓了家园也助推了旅游业发展。
“游客来看景色,我们的豆腐干、黑木耳、阳荷姜、土鸡蛋等土产也都成了俏货,只要有东西就能变钱!”姜家院的人说,小庭院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效益。
“生态田园”绽开致富花朵
在槐坪村秦维青的“秦氏生态农业”种养殖产业园,布局整齐的猪场、牛舍、一眼望不到边的木瓜园,让大山充满了勃勃生机。
2016年,秦维青在门前屋后栽种光皮木瓜,后来又引种了30亩观赏性木瓜,总面积达250亩。春天,遍山的木瓜花把村舍田园映衬得像一幅画,套袋的观赏木瓜成熟后,油光闪亮,浓香饱满,游客直接上门论个购买,普通的果子则用来酿酒或卖到县城的木瓜饮品厂。2022年白河县第四届木瓜节上,秦维青参展的木瓜获得“最美木瓜”一等奖,这枚获奖木瓜,现场拍出了6500元的天价,木瓜年产值达30万元以上。
产业是基础,效益才是发展活力。如今,秦维青的家庭农场已发展成了颇具规模的种养产业综合体、县级园区。
“我们在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时,注重以生态产业为基础,特色种养立品牌,环境改造提质量,达到促旅兴农,优势互补,持续增收的目的。”镇长胡世杰介绍说,政府已开始统筹规划“庭院经济”示范点建设,鼓励能人返乡创业,支持“家庭式”手工作坊,企业、市场主体利用“小院子”“小池塘”,灵活发展特色种养殖、农牧产品加工、体验式乡村旅游等,打造“土字号”乡村特色品牌,推动“庭院经济”蓬勃发展。
利用闲置空间和农作物、林果等充足的花粉蜜源,槐坪村周汉军养中蜂尝到了甜头。“蜂箱就放在门前屋后的空场上,我还种了30亩地,也不用专门时间管护它,到了采收期,割下来滤出蜂蜜就能卖钱。”去年,周汉军卖蜂蜜收入5万多,现在中蜂已发展到500多箱。
槐坪高山沁水莲菜“香面甜脆,质地细腻”,早在吃“大锅饭”年代就是当地很响的特色品牌,远近求购的餐桌稀品。两年前,村民周家仁利用屋后25亩泉水池塘种莲菜,荷花美景带动了旅游观光,莲菜也卖到10元一斤,实现了一产双赢。
“立体经济”释放产业潜能
在产业选项上,仓上镇根据各村基础优势,以“康养旅游,融合产业”为轴线,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充分运用公司、合作社等,打造有代表性的“一村一品”产业实体,带动务工就业、餐饮服务、手工作坊全面发展。
红花村依托自然风景优美和区位优势动员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春秋两季,红花老“县”油菜花油葵花遍地金黄,溢彩飘香。2021年春,仓上镇首届旅游文化季期间,政府陆续组织了乡村歌手大奖赛、广场舞表演赛、象棋邀请赛、趣味运动会、手工才艺大赛、文化汇演、农耕体验、游园赏花等各种赛事活动,迎来一波波旅游热潮,拉动了农土产品消费创收。周边农户地方特色美食、传统风味小吃,仓上杆儿酒、土蜂蜜、黄牛肉、熏腊肉、乌鸡蛋、菜籽油、香菇、天麻以及各种手工制品等都是游客们喜欢的特产,一位村民烤手打饼,一天卖出1600多元。
如今的农民在发展种养产业中,重视学习和运用科技,在“精”和“巧”上下功夫,让庭院经济带来立体效应。石关村秦周新有十几亩鱼塘,这几年,他在水里做文章:塘边种藕,水下养鱼,水面有小皮艇供人游乐、垂钓,体验水上乐趣,把小小的池塘做成多头受益的生态休闲型鱼场,让鱼塘“长”出了立体经济。
农庄村蔡克勤在50亩核桃园里套种魔芋,夏天炎热时,核桃枝叶能给魔芋遮阴,冬季,树叶落下来既保暖又能改善土壤,给魔芋除草施肥的同时也给核桃做好了田间管理。去年,蔡克勤家的核桃获得了好收成,鲜魔芋卖了七万多斤,20多万的票子装进了腰包。
小庭院,大作为,小规模,大效益。灵活多样的庭院经济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助力产业发展。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统筹推动院落四旁、房前屋后的“小农园、小产业”经济新模式。
今年年初,仓上镇围绕“庭院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拟定了庭院经济发展的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和政策支持清单,鼓励各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抓点示范,发展一批特色示范村组院落,通过改造提升民居农院,激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菜种花种果,让家园变花园、民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庭院新乡村。
“我们对‘庭院经济’制定了年度任务目标,每村分别完成3到5户示范点建设,同时打造一个有特色的产品品牌,提升‘庭院经济’兴农富农成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镇党委书记文永超告诉我们。(朱明富)
责编:张颖
编辑:吴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