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军绿色的迷彩换成红色的马甲,当嘹亮的军号变成山间的鸟鸣,我作为一名刚脱下军装的退役军人、新入职的人社局干部,带着组织的嘱托和军人的赤诚,背上那个曾跟随我穿行风雨的行军背包,如今装满的不再是军需,而是一叠厚厚的民情笔记,踏上了后柳镇黑沟河的土地。
这既是身份的交叠,更是生命向度的深刻延展。驻村,恰似一场全新的“急行军”——目标不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融入乡亲们心中那片温暖又坚韧的土地。
肩扛职责:从“听令冲锋”到“为民开路”
部队里,号令如山,令行禁止;驻村后,任务无形却更重,需要我主动去发现、去承担。刚到第一天,工作队长和村支部书记叮嘱我:“驻村工作千头万绪,要尽快适应环境,掌握新本领,才能迎接新挑战,一定要多学、多问、多走访,沉下身去摸清村情民意。”我将这些话深深记在心里,也化作接下来行动的方向。
我学着黄文秀书记一样用脚步丈量民情,穿行于崎岖山道,走进一个个院子,坐在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板凳上,捧着乡亲递来的粗茶,倾听他们心底的期盼和忧虑。上周跟着村支部书记走访我包联对象时,为帮助腿脚不便的李大爷办理养老认证,我翻山越岭去采集信息,当大爷颤巍巍地握住我的手说“娃,多亏你啊”,那份滚烫的信任,瞬间融化了所有陌生与隔阂。我的“战场”悄然变了模样,冲锋号角由乡亲们每一句肺腑之言奏响,任务指令由他们期盼的目光书写——每一次奔波,都为了回应那目光中沉甸甸的托付。
播撒希望:人社政策的“春风”拂过山坳
作为人社干部,我深知肩上那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如何让政策条文在这青山绿水中生根发芽、结出甜果?我努力把“养老钱袋子”“医保救命钱”“技能金钥匙”这些乡亲们最关切的事,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掰开揉碎讲清楚。主动对接业务干部,把政策咨询台搭到村民家门口。当他们第一次靠自己所学的技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欣喜,更是被点燃的自立之光。这微光,正是政策生命力在乡土深处最动人的绽放。我渐渐明白,政策不是锁在文件柜里的条文,它须带着人的温度落地生根,才能化为山坳里希望抽芽的力量。
根系沃土:田垄深处觅得“真经”
乡亲们那沾满泥土的双手,教会我书本上读不到的厚重学问。调解邻里田间灌溉用水纠纷时,我起初生搬硬套条文,却发现收效甚微。后来村支部书记引我走进田埂,指着那些蜿蜒交错的田垄说:“小张,地界是死的,人心是活的,情分比界石重啊!”这质朴之言如醍醐灌顶,让我懂得基层工作须既明法理更通情理。从他们身上,我重温了部队熔铸的坚韧——面对天气干旱缺水农作物濒死的困难,村民们不等不靠,扛起锄头铁锹走进深山便协力疏通堰渠引水灌溉,那股子不畏难的劲头,让我看到军民之间那同样不屈的脊梁。山风拂过稻田的沙沙声,是黑沟河最深沉的心跳。俯身倾听,泥土的厚重与村民的智慧,已悄然化为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驻村时光,如溪水般在田埂间静静流淌,洗去我初来时的陌生与彷徨。黑沟河的每一片山水,每一张淳朴笑脸,都在重塑我的筋骨与灵魂。那身曾浸透汗水的迷彩绿,已沉淀为服务这片田野的深沉底色。我脚下的泥土告诉我:乡村,不仅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地方,更是滋养公仆初心的厚土。我将继续以军人那份执着与纪律,以人社干部的专业与热忱,深深扎根于此,与乡亲们一道耕耘,让政策阳光穿透山岚,让振兴的种子在每一条山沟里蓬勃生长。我的驻村之旅,刚刚开始,必将步履坚定,用心用情写好这份“驻村答卷”。(张 伟)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