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阴县农业农村局锚定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双轮驱动,深入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围绕 “一个目标”,坚守 “两条底线”,聚焦 “三个提升”,力促 “三个增加”,在深化 “三个年” 活动、打好 “八场硬仗” 及落实县委、县政府年度重点任务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为幸福汉阴、锦绣汉阴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项目获批复。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获农业农村部批复,总投资达 2.75 亿元,该项目作为全省唯一,目前正加速推进。同时,《陕西省汉阴县:动员社会力量打造彰显锦绣汉阴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典型案例推介名单,成为全省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典型案例,彰显了汉阴在乡村建设领域的独特探索与实践成效。
典型经验再突破。《“国企带镇村” 增强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321” 工作法塑型铸魂提质效》分别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千万工程” 典型案例;《汉阴 “国企带镇村” 联农带农促增收》被陕西农村要情刊发;《汉阴县推行 “国企带镇村” 培强集体经济》获评 2024 年度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一系列成果凸显了汉阴在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上的深厚积累。
试点示范见成效。2025 年陕西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全市春耕生产现场推进会暨农业科技推广 “六大服务行动” 启动仪式等多场省市重要会议相继在汉阴成功举办。此外,城关镇五一村、双乳镇双乳村等5个村被认定为首批省级 “千万工程” 示范村,各获 100 万元奖补;涧池镇被认定为 2025 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试点示范效应持续释放。
农民收入争前列。一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50元,同比增长 7.9%,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切实让农民在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产业发展提质效。通过创新模式利用农光互补光伏板下土地建设魔芋示范基地500亩,发展标准化茶园3500亩,实施茶叶、猕猴桃增硒补硒4000 亩,建设高端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亩。同时,发放蚕种9500 余张,产茧 90 万斤;发展设施渔业养殖2.3万立方米,实现稻渔综合种养1.02万亩。“安康果蜜红・起源地汉阴” 运营中心顺利开业运营,“汉阴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资料提交,品牌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主体培育强引领。新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家,新增市级航母园区 1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3 个,新认定第十二批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8 个、县级家庭农场 18 个,争取奖补资金 286 万元。还新打造生态渔业示范基地 2 个,新培育渔业经营主体 4 个,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引领力量。
智慧农业增动能。汉阴县物联网智慧总平台得到升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持续良好运营,蒲溪镇猕猴桃园物联网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建设和涧池镇智慧渔业项目顺利完成,桃花鱼种育繁一体推项目、瑞犇肉牛养殖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上半年投资3750万元。同时,与清华控股 AI 数字农业、北京国渔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逾2亿元,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庭院经济添活力。累计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引导1万余户群众参与,培育庭院经济特色村85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1万户。新增林果面积7300 余亩,搭建棚架7.6万平米,增加鸡兔养殖4万余只,建成养鱼池210个,培育家庭工厂34间,支持开设小商超146家、电商服务点140个,沿主要道路建成的示范长廊发展态势良好,相关经验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双河口镇三柳村还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师徒帮带促振兴。创新实行师徒帮带制,让全县 108 名 “第一书记” 和 189 名驻村队员实现师徒帮带 “全覆盖”,通过“新”“老”同志结对,以“接力棒”“传帮带”形式,解决了新选派人员情况不清、业务不熟等问题,为农村党组织注入青春活力,该做法入选陕西省首批典型案例,并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全县干群的智慧和汗水,下一步,汉阴县将继续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陈芸 赵建祥)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