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临渭区蔺店镇,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河南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的五支实践团队,分别走进李十三村、赵家村、刁刘村和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用画笔勾勒乡村新貌,用知识守护孩子成长,让蓬勃的青春动能在田间地头、村落街巷激荡,为蔺店镇的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李十三村:青春赋能,激活戏曲古村新活力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与西安培华学院“实践兴乡忆青春”社会实践队,怀揣热忱奔赴李十三村。李十三村作为渭南市乡村振兴示范模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的“333发展模式”。实践队深入街巷走访调研,结合村庄戏曲文化底蕴及民生需求共同规划,全方位助力乡村发展。
水润万物:水泵房的艺术蜕变
西安培华学院团队聚焦村里水泵房这一防涝“硬核”设施。团队多次实地勘察、开会研讨,依据墙面样式、乡村特色、空间光线等,设计出以蓝、青绿色、黄色为主色调,融入如意池、油菜花等元素的图稿。
创作时,团队采用环保耐磨的丙烯颜料分区域绘制。画面以层叠山峦为背景,青灰色山体线条勾勒轮廓,呼应水泵设施坚实属性,寓意“水源涵养”;山脚下湖面粼粼波光渐变蓝绿晕染,暗合“水流通畅”;近景大片明黄色油菜花田,象征“水润大地、滋养万物”。
多元实践:全方位助力乡村发展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开展多样实践活动。支教组开设爱国教育、推普等课程及手工、体育等活动。调研组成员深入走访村民、与村干部交流,了解村产业、文化、组织建设并形成报告。支农组成员为老人拍照、推广养生操、普及普通话,开展文艺联欢与趣味运动会。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在李十三村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为村庄带来了艺术之美和知识之力,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赵家村:老舞台换新颜,绘出田园好风光
西安培华学院“绘说普言”实践队怀揣着“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振兴”的初心,走进赵家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赋能”之旅。队员们白天穿梭在村落间采风,收集老槐树、秦腔、特色农产品等充满乡土气息的元素;夜晚围坐一起打磨设计方案,力求让每一笔色彩都贴合村庄的气质,让艺术真正融入乡村肌理。
艺术赋能:赵家村的“田园新韵”之旅
队员们漫步街巷,把老槐树的纹路、秦腔的余韵、小麦玉米的香甜,都揉进了墙绘里。40.12平方米的老旧舞台墙面,两天内蜕变成“田园新韵”画卷:蓝天白云下,秦岭余脉若隐若现,麦田翻滚着丰收的浪。
画里乡村:村民的“打卡新地标”
如今,这面墙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点”,孩子们围着看画里的“麦浪”,老人们念叨着“这画里有咱村的味儿”。青春的画笔,不仅扮靓了乡村,更画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刁刘村:蒲公英科普支教,播撒成长种子
青春与乡土交融,知识同实践碰撞。今夏,西安培华学院蒲公英科普志愿服务队奔赴蔺店镇,以“七彩假期”为笔,为孩子编织成长梦网,注入乡村振兴青春动能。
科普润心:多元课堂播撒成长种子
科技体验启好奇,电子作品展示、趣味互动播撒科学种子;法律启蒙筑基石,情景短剧、漫画手册让法治意识扎根;健康科普护安全,实验、闯关游戏传递防护知识;光影赏析绽光芒,电影讲解与创作打开艺术之窗;生涯引航明方向,职业体验、理想规划助力锚定未来。
青春扎根:支教实践绘就振兴图景
从科技到法治,从健康到艺术、生涯,志愿者们以专业热忱打造多元课堂,是青春力量实践,更是校地协同振兴缩影。我们期盼更多青春身影扎根乡土,续写乡村美好,让希望种子持续生长。
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数字赋能,守护童心成长路
青春与科技交融,关爱与成长共进。西安培华学院渭科惠农先锋队走进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开展”智汇蔺店·童心守护”主题活动。团队将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为乡村儿童打造了一场既有知识深度又充满温情的成长体验,以科技之力守护纯真童心,用文化之光照亮未来梦想。
数字启蒙:编织科技成长网
活动中,精心设计的网络安全课程尤为亮眼:通过模拟钓鱼网站实验,帮助孩子们直观辨识网络陷阱;”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实操教学,切实提升防护能力;团队更创新编制《上网公约》,将”安全上网、文明上网”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五支队伍在蔺店镇不同村落,以墙绘添彩乡村风貌、用支教点亮童心,将青春汗水融入乡土大地。这是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扮靓村庄颜值到滋养孩子心灵,每一笔、每一堂课都在书写青年担当。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接续而来,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蔺店镇这片热土,绘就更绚烂的模样,让希望的种子持续扎根、蓬勃生长。(文字:李思雨 赵佳怡 图片:张雪华 侯芷偌 李新超)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