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位于大安镇以西5公里,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21.08亩,全村共有780户2554人,10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49人,现为一类党组织。村内有红色爱国教育基地陈锦章故居、千年禹宫古桂遗址、金牛古道老街等人文自然景观。是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县级“清廉村居”。自“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烈金坝村持续开展以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为抓手的创建工作,认真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目标导向与支撑保障相结合,全力做好顶层推动。锚定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重点在人力、财力、制度等方面优先保障、全力推进。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烈金坝村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高起点站位,高标准推动。强化人员保障。抽调精干力量10人,专门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任务、细化分工、统筹推进。强化资金保障。通过“上级补、政府出、群众筹”等方式,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实现效益最大化。
坚持系统治理与重点攻坚相结合,全力打造示范样板。坚持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带动整体环境全面提升。系统治理面源污染。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1个,垃圾分类收集亭9个,将生活垃圾、人居和畜禽粪污、大田秸秆、设施农业垃圾等5类垃圾,分类治理、资源利用。建设宜居示范户。在全村范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分组包干的形式,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逐户进行“和美庭院”、户厕改造、沟渠清淤整治工作,我们将改造卫生厕所298户、无害化卫生厕所202户,生活污水、粪污全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彻底清除环境卫生死角、积存垃圾等,实现村内环境整洁。打造红色文化。争取革命老区项目专项补助资金384万元,在陈锦章故居一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学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续建项目,建设党建教育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公厕等设施,进一步挖掘长征一家人革命精神现实价值,让红色旅游成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改造金牛老街。争取央预算内资金400万元,建设老街雨污管网、道路桥梁、巷道硬化和老街改造工程等,通过实施雨污分流,配套道路、桥梁等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护老街原貌。建设农业观光体验基地,融合农业、红色、历史等多元素,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金牛道驿站、长廊茶饮、户外田园生活体验及拓展训练基地、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区、柏树园等项目,通过对金牛道驿站历史原貌进行还原,打造研学旅行素质拓展营地,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拓展研学功能,增强旅游体验感和趣味性。开展农房品质提升建设工程,投资150万元对公路两侧农户修建栏板、双面粉刷刷白、面贴大理石面、安装太阳能灯及灯带、栽种绿植,农房风貌凸显本地特色。集中连片建设烤烟种植基地。通撂荒地复垦、土地流转等措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烤烟350亩,带动村民85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的产业效益。
坚持民主管理与机制建设相结合,全力提升整体质效。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网+N员”模式,落实村级网格员10名,推动“党建+优势产业+和美乡村+社会治理”等融合联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推进文明村风建设。用好用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化“一约四会”,先后评定“文明家庭”5户、“十星级文明户”6户、“好公婆好儿媳”2名;深入挖掘优秀村俗文化、典型人物、红色故事,进一步完善村史馆建设和村史编制,推动形成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日常监管机制。聚焦村组保洁一体化、村庄清洁常态化、厕所管护长效化,大力推行清洁积分制、门前三包制等管理制度,落实村组保洁员6名、河道保洁员1名。
下一步,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将从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培树典型作示范和紧盯宜居宜业挖潜力着手,加快推进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步伐,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陕南薪火初萌地、汉江源头第一镇”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杨再明)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