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巴县兴隆镇党委锚定“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定位不松劲,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紧扣“人才振兴”关键环节,通过“引凤还巢、育才强基、留才兴业”三大工程,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茶栖小镇”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支部抓培训 育强领头雁
工作中,兴隆镇坚持党建领航,精心打造人才生态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筑巢引凤”的关键抓手,大力构建“党建+人才+产业”的良性生态,通过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的全链条机制,让昔日的“劳务输出大镇”蜕变为“人才集聚高地”,目前,全镇先后涌现出乡土创业人才63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人才振兴的”兴隆模式”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搭建大平台 校企育英才
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开启人才振兴“兴隆实践”。 首先是坚持政策赋能,积极构建返乡创业“强磁场”。镇党委通过双招双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创业场地、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礼包”,深挖“乡土人才富矿”,以“主题党日+科技兴农”为载体,搭建返乡创业平台。汉中市人大代表、大学生李田放弃城市高薪,回乡创办楮溪源国家3A景区,开辟出农文旅茶一体化发展新路,带动200余户茶农增收;“燕姐腊味”系列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电商达人“跑山阿红”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农特产品超 千万元,成为“新农人”标杆。
党员作示范 产业有标杆
其次服务升级增效,打造便企利民“快车道”。在抓绿色产业发展中,镇党委政府创新“五个一”服务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一站办结),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实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项手续“一日办结”。全镇市场主体15家,其中返乡人才创办企业占比达65%。
党旗高扬,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在驻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村(社区)加大投入完善辖区道路、5G网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成茶产业实训基地、魔芋技术学校、蚕桑养殖加工、肉牛养殖技术传播基地等人才培育平台。镇党委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四支队伍+本土专家+党员示范”培养模式,共产党员黄朝保开设魔芋种植技术学校“研学基地”,培育“土专家” “田秀才”120余名。竹园村党支部书记刘春林带头种植天麻、大黄,年收入超10万元,并手把手教会脱贫户郑富林技术,实现“一人带一片”的裂变效应。电商达人“跑山阿红”感叹:“现在直播发货比城里还快,政府连产品检测都帮我们对接好了!”
“跑山女阿红” 助农绽光辉
党建强基,重新编程乡村振兴的“人才密码”。为打造乡村振兴引擎,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兴隆镇启动新一轮“双培双带”工程,先后将16名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48名党员培育成产业带头人。竹园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胜云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建成天麻等中药材基地,户均增收6000元。茅坪村返乡知识青年黄山川在镇村的支持下,建成了肉牛养殖基地,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丰兴汇贤能 魔芋化成金
选送培育,田间地头走出“土专家”。 各村(社区)结合实际,依托镇巴县丰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技术支撑,开设“魔芋栽培技术学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等地的专家驻镇指导,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次。开展送技术到田间地头活动,选送技术骨干到专业基地和大专院校学习,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本土人才,该镇竹园村魔芋种植大户张友堂通过培训,掌握了魔芋抗旱技术,带动周边38户农户魔芋亩产提高20%以上。
产才兴业融合,绿水青山的“转化之道”。产业链上聚人才。各村(社区)党支部围绕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养殖四大产业,推行“产业链+人才链”双链制。国茶大师康联龙领衔的茶产业协会,带动10家茶企升级增效,2024年茶园面积达2.7万亩。农文旅融合展才华,依托楮楮溪源3A级景区,吸引23名“创客”人才开发茶旅产业链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镇巴腊肉”,成为景区爆款旅游商品之一,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人才强培育 技艺日日精
近年来,该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着力打造“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养殖 ”四大产业集群,让人才扎根有舞台。位于兴隆镇茅坪村的镇巴县丰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与农户签订全产业链服务协议,提供“技术托管+保底回购”;桂兴缘家庭农场主侯桂留从外出打工人变身家乡“养殖能手”,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带动6户村民就业。水田坝社区 “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副支书蒋辉作为专职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具体负责集体经济运营发展,他上任后即梳理清楚社区集体债权债务,并将家乡自然资源与在外所学所见相结合,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绘就出一副“小香菇”撑起“大产业”的乡村振兴蓝图,实现了社区集体经济收益“节节高”。
支部引“菌”才 绿产旺乡村
一面党旗红,万缕初心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兴隆镇各级党组织始终是领航定向的“主心骨”,它们以鲜明旗帜凝聚起返乡知识青年、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等各类英才,让智慧在田间地头扎根,让活力在乡村沃土迸发。
培育新党员 激活新引擎
从“国茶大师”政协委员康联龙到“电商小巨人”跑山阿红,从“魔芋专家”黄朝保到“养殖能手”黄山川,从人大代表返乡大学生李田创办楮溪源国家3A景区到蚕桑土专家杨修军生产的“秦巴锦绣”蚕丝被,从务工返乡创业青年何永志的“赶馋猫”锅巴到刘书军的 “军哥农场”特色养殖·······, 他们从特色产业基地里的“科技赋能”,到乡村直播间里的“流量变现”,再到农产品加工车间里的“价值升级”,这些英才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源,为乡村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当产业的根系深扎乡土,当丰收的喜悦挂满枝头,昔日的乡村田野正蝶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家园——道路更宽了,庭院更美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一幅“党建强、人才聚、产业兴、乡村美”的幸福画卷,正在兴隆大地上徐徐展开。
农文旅巧融 点亮乡村兴
据统计,2024年末兴隆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309元,生动诠释了“抓党建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振兴”的兴隆实践。该镇主要负责人表示:“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振兴’工作,让更多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带领全镇人民共同书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时代新篇章!” (段明才)
责编:张颖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