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实践

紫阳县洄水镇:汇聚政协之力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更是守护群众幸福感的关键防线。政协委员作为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既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今年以来,在紫阳县洄水镇,政协委员以“亮身份、履职责、察实情、出实招”为行动指南,将政协协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实际效能。

IMG_256

亮身份:架起“连心桥”,让群众诉求有处寻

在洄水镇的村组院落、街头巷尾,政协委员们不再是“幕后建言者”,而是“一线倾听者”——他们走进农户家中,用“拉家常”的方式聊起平安建设——从邻里矛盾调解讲到居家安全防范,把生硬的政策变成接地气的生活提醒;用“大白话”解读医保报销比例、社保缴费标准,把乡村振兴的补贴政策、产业扶持举措掰碎了讲给村民听,让惠民红利清晰可见。通过主动亮明身份,政协委员让群众感受到“委员就在身边”,不仅拓宽了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更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让群众的心声有处说、诉求有人应、难题有人帮。

IMG_256

履职责:筑牢“压舱石”,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面对邻里因宅基地起争执、家庭因赡养问题闹矛盾等常见纠纷,委员们不回避、不推诿,以“第三方”的中立立场、“接地气”的沟通方式,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细致梳理矛盾症结,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化解分歧。2025年6月,一户农户因其房屋地界问题与邻里产生纠纷,委员多次上门沟通协调,既讲邻里情分,又普及相关法规,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避免了矛盾升级。

在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中,委员们更是主动发力:针对流程繁琐、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提出“分类受理、归口办理、跟踪反馈”的优化建议;针对调解力量薄弱的情况,整合司法所、村委会、乡贤等资源,组建“多元调解队伍”,让调解中心的效能显著提升。截至目前,中心已调处各类纠纷36件,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察实情:深耕“责任田”,让调研数据有温度

调研是政协委员履职的“基本功”。洄水镇的政协委员深知,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必须先摸清“痛点”“堵点”“难点”——他们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把调研现场搬到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

在民生保障领域,委员们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走进镇中心小学,了解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情况,记录下“部分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体育器材不足”等问题;走访镇卫生院,与医护人员、就诊群众交流,收集到“慢性病药品种类少”“远程诊疗设备使用率低”等诉求;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倾听农户对农技指导的需求、务工人员对就业培训的期待。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委员们关注道路、水电、通信等“民生短板”:沿着村组道路查看,记录下“部分路段坑洼不平,雨天积水影响出行”的问题;走进村民家中,了解到“部分偏远村组电压不稳,高峰期用电困难”的情况。通过“沉浸式”调研,委员们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实招:汇聚“智慧泉”,让镇域发展有动能

政协委员凭借界别优势、跨领域视野与专业积累,能针对问题特性灵活调用多元策略:一方面,发挥界别优势整合市场、社会资源,创新治理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协商民主机制推动刚性管理向柔性协同治理转化。此前,委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研,全面梳理存在的短板问题,并积极为洄水镇发展出谋划策。如加强洄水镇集镇建设管理、提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等。这些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并逐步推动落实,为洄水镇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亮身份”倾听民声,到“履职责”化解矛盾,从“察实情”摸清底数,到“出实招”破解难题——洄水镇的政协委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将政协力量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供稿:紫阳县洄水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雷利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